中國砂石骨料網
編者按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楊國先訴桑植縣水利局水利行政協議及行政賠償案”。中國砂石骨料網發現,該案中水利部門正規出讓完畢的河道采砂范圍竟然處于保護區內,造成河道砂石開采權競得人無法辦理開采許可證,付出大量前期投入的競得人無奈將水利部門告上法庭。
最終,在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判決、上訴、二審過后,判決確認案涉《出讓合同》無效,水利部門返還競得人出讓款并賠償相關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點評該案件表示,本案對在自然保護區簽訂的采礦權出讓合同效力給予否定性評價,由出讓人返還相對人出讓款并賠償損失,既是對相對人合法財產權利的保護,也是對行政機關、社會公眾的一種政策宣示和行為引導。
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楊國先訴桑植縣水利局水利行政協議及行政賠償案
【基本案情】
桑植縣水利局依據湖南省水利廳和桑植縣人民政府的相關批復,委托拍賣機構對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水干流、南、中、北源等河流河道砂石開采權進行公開拍賣。期間,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函告桑植縣水利局在自然保護區河段采砂行為涉嫌違法,要求終止對相關河段采砂權的拍賣。
通過競標,楊國先競得劉家河花蘭電站庫區,在繳清100萬元成交價及5萬元拍賣傭金后與桑植縣水利局簽訂了《張家界市桑植縣劉家河花蘭電站庫區河段河道砂石開采權出讓合同》。
楊國先為履行合同修建公路一條,造采砂船兩套(四艘),先后向銀行貸款兩筆。楊國先向桑植縣水利局申請發放河道采砂許可證,桑植縣水利局以楊國先未按要求提交資料為由未予辦理。
【裁判結果】
湖南省桑植縣人民法院一審認為,爭議行政協議項下的采砂河段在實施拍賣和簽訂出讓協議時已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屬于禁止采砂區域,大鯢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在發現桑植縣水利局的拍賣行為后,按照職責要求終止拍賣,桑植縣水利局在未取得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不能繼續實施出讓行為。
該河道采砂權有償出讓行為未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桑植縣水利局違反禁止性規定,實施拍賣出讓,所簽訂的《出讓合同》無效。
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出讓合同》后對采砂許可證的頒發產生誤解,最終楊國先因不能提交完整申請材料、不符合頒證條件而未取得采砂許可證,《出讓合同》沒有實際履行與桑植縣水利局在實施行政許可過程中未盡到公示告知職責有一定的關系。
桑植縣水利局的上述違法行為致使行政協議未能實際履行,造成的經濟損失客觀存在,應承擔賠償責任。一審法院判決確認案涉《出讓合同》無效,桑植縣水利局返還楊國先出讓款并賠償相關損失。湖南省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一審判決。
【典型意義】
自然保護區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存在資源主管部門與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之間的職責銜接問題。現行法律對自然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人民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應注意發揮環境資源司法的監督和預防功能,對涉及環境公共利益的合同效力依職權進行審查,通過依法認定合同無效,嚴禁任意改變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的行為,防止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行為損害生態環境。
本案對在自然保護區簽訂的采礦權出讓合同效力給予否定性評價,由出讓人返還相對人出讓款并賠償損失,既是對相對人合法財產權利的保護,也是對行政機關、社會公眾的一種政策宣示和行為引導,符合綠色發展和保障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明安全的理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