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骨料網
編者按
學習日報于2021年3月17日發布《習近平在浙江》(十二):“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創造”。
曾任浙江省環境保護局局長、杭州市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的張鴻銘在采訪中表示,習近平同志在談話的時候曾經算過一筆賬,談及石料無序開采的代價。
“他說,上海的建筑材料中的石料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在浙江開采、從浙江運過去的。浙江把一個山頭一個山頭開采下來,把山體挖得千瘡百孔,然后把價格很低廉的石料運到上海,并沒有賺到多少錢,但是這些山卻毀了,如果將來再想辦法去修復,所要付出的代價,比賣這個石頭的錢要高許多倍。”
當時的砂石產業,大多還處在“兩山”關系認知第一階段: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
“兩山理論”提出時是2005年,在接下來的發展歷程中,多少砂石人對該理念從最初的不理解、被動接受,到如今走上高質量與健康有序之路,綠色發展早已成為行業底色。
“兩山理論”這一與砂石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思想創造,指引著砂石行業近年來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
據了解,《習近平在浙江》是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成長歷程系列采訪實錄的第七部。
這組采訪實錄,反映的主要是習近平同志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和省委書記的領導工作歷程。
“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創造”
內容節選
采訪對象:張鴻銘,1955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1998年2月任浙江省環境保護局局長。2004年10月任臺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2007年2月任臺州市委書記。2009年3月任浙江省政府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2009年4月任省政府秘書長。2013年1月任省政協副主席。2013年7月任杭州市市長。2017年1月任省政協副主席。2018年11月退休。
采訪組:邱然 黃珊 陳思
采訪日期:2017年10月16日
采訪地點:國防大學
采訪組:張鴻銘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時,您已在省環保局工作了20多年。請您先講講他對環保工作的重視情況。
張鴻銘:習近平同志2002年10月從福建省省長任上調任浙江省代省長。當時,我作為省環保局局長,自然很關注他上任之初是否重視我們環境保護這一塊的工作。讓我們非常高興的是,他對浙江的環保工作高度重視,到任不到一個月,就在11月1日召開的省政府常務會議上安排審議《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
那次會議上,我就文件的起草工作作了匯報,重點介紹了為什么要制定這個《條例》、《條例》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實施《條例》對改善環境狀況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在《條例》中,我們提出將排污單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實行總量控制,對排污量超過核定總量指標的予以限期治理,未能如期完成治理任務的由縣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或停業。在當時看來,這些要求是比較嚴的。那時,浙江生態環境的總體情況比較好,但也存在著忽視環保的現象,存在著先發展、后治理的思想認識障礙,如果沒有相關法律進行規范,肯定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污染后果。針對這個議題,會上討論很熱烈,有的領導有顧慮,認為大氣污染防治雖然很重要,但措施、投入和實施的時間要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目前標準要不要定得這么高?要求要不要這么嚴?實施要不要這么早?
大家發表意見之后,習近平同志做了一個總結。他說:“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標準怎么定都應該,花再大代價也值得。治理環境,不能猶豫,要動真格的,來不得半點虛的。”在他明確表態后,省政府層面很順利地就把這件事情定下來了。之后,《條例》提交省人大審議,并在2003年6月2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上順利通過。這個《條例》,為浙江省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為什么這次會議會給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從1981年起從事環保工作,1993年走上省環保局領導崗位,比較清楚環保工作從一個比較“邊緣”的地位到逐漸被領導重視起來這樣一個發展歷程。還從來沒有見過哪一位領導同志對環保工作有習近平同志這么高的重視程度,這么深刻的理解,這么有遠見,這么態度堅決。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請您講講“兩山論”。
張鴻銘: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創造。這個理念,是他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天荒坪鎮的余村調研時第一次提出來的。他對當時余村關停污染環境的礦山開始搞生態旅游的做法表示贊許,點評說:“一定不要再想著走老路,還是迷戀著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所以,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9天后,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系統闡述了這一理念。
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講過,人們對“兩山”關系的理解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人們只在乎經濟利益,一門心思發展經濟,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多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然而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更是得不償失的。習近平同志在和我們談話的時候曾經算過一筆賬。他說,上海的建筑材料中的石料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在浙江開采、從浙江運過去的。浙江把一個山頭一個山頭開采下來,把山體挖得千瘡百孔,然后把價格很低廉的石料運到上海,并沒有賺到多少錢,但是這些山卻毀了,如果將來再想辦法去修復,所要付出的代價,比賣這個石頭的錢要高許多倍。
第二個階段,就是人們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個時候經濟發展與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大家感到光是經濟發展了,但環境破壞了,也是不行的,還得要保住綠水青山。所以,要找到兼顧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路子,是這個階段的重點。比如水鄉紹興,發展印染行業帶來的水污染使河水變質,很多河流不但不能游泳,甚至有的學生連用“綠水青山”造句都不會了,促使當地領導痛下決心治理水污染,取得明顯成效。
第三個階段,人們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本身就成為了可以永續利用的經濟發展動力。習近平同志的思路就是“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比如,安吉縣天荒坪鎮的余村,從2003年至2005年關停了3個石礦、1家水泥廠,興辦農家樂,發展生態旅游,村民實現了“借景生財”。
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強調了生態保護建設的優先論,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論,蘊含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論,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輝。今天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就要把習近平同志的“兩山論”牢固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