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砂石觀察主編·王婷婷
華新水泥每年綠色礦山創建投入超過2億元
——華新水泥副總裁、湖北省砂石協會會長梅向福
梅向福:礦山的生態修復不僅是一個方向,更是一個專業的技術活。怎樣讓這些礦山走上綠色發展道路,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礦山除了傳統遺留問題的治理,更多的是在正常開采過程中對陡邊坡、作業面依據不同的地質條件來使礦山復綠。
華新水泥作為百年企業,也是中國率先進入砂石骨料行業的水泥企業,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綠色礦山建設,旗下50余家礦山,15家納入自然資源部綠色礦山名錄,8家列入省市綠色礦山名錄,12家正在申報,綠色礦山創建將達到80%以上,每年綠色礦山創建投入超2億元。
砂石骨料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除了做到規模化以外,在技術、裝備方面砂石企業還面臨許多的瓶頸。砂石骨料行業存在區域性、結構性不平衡,技術裝備水平差異大等問題。同時,砂石骨料是一個政策性行業,受綠色環保、安全文明、能耗標準的限制。礦山資源不可再生,如何科學合理規劃、避免產能過剩是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保障和關鍵舉措。
中國砂石市場還有20年發展期
——成都大宏立機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德宏
甘德宏:大宏立現階段以及長期的目標是發展綠色環保智能破碎工廠,其中考慮了投入產出比、匹配性、經濟性等問題。這次疫情導致東盟國家發展滯緩,當地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停擺,拉長了發展時期。大宏立一直做的是全球布局,以本部為點往外圈發散。
對于砂石行業而言,我們認為中國還有20年的發展期,而設備商的產品是前端,擁有前置性,在國內市場至少還有10年大發展期;國際市場輪回轉,總能找到一個適合當下的市場場景。砂石設備企業投入和發展應該有長期戰略。
應對行業發展需要下好“先手棋”,通過設置一個載體,打造互利共贏的平臺,不同企業充分發揮自家優勢,做好優勢產品組合,平臺發展形成一定規模后,行業將會迎來共贏局面。
砂石采礦權出讓新政背景發生變化
——北京市雨仁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范小強
范小強:對砂石行業而言,國家法律、政策推動砂石行業、砂石企業高質量發展,天然砂石、機制砂石、再生砂石等砂石產品結構將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這些都是砂石采礦權出讓新政的大背景。
目前在我國尚未制定專門規范綠色礦山的法律及行政法規,但關于保護生態的法律較多。如果采礦權人不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方案或期限達到建設標準,采礦權人將面臨挑戰及風險,主要影響采礦權延續、變更、轉讓審批,新建礦山能否如期投產,存量礦山有序退出時間、增劃資源的權利及申請財政專項補助的權利受到限制。
國內礦區運輸痛點凸顯 亟待全新解決方案
——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團結
胡團結:礦山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原材料支撐,近年來,國家出臺關于礦山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的相關文件、政策,以助力智慧礦山持續高速發展,引導優勢資源趨向礦山智能化集群投放。但國內礦區運輸痛點凸顯,人工成本逐步增高,亟待全新解決方案,開發自主可控且適用于中國露天礦山的無人駕駛運輸系統。
國內需要開發更低成本露天礦運輸系統,礦區生產工藝和環境復雜,需滿足混行等個性化無人運輸系統。踏歌智行以露天礦為主要應用場景,基于車、地、云高效協同作業,提供無人運輸一站式解決方案,融合感知、規劃和控制、協同、調度、建模仿真五大技術,助力智慧礦山建設。
下一期,砂石骨料網將為大家帶來蕪湖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采礦主管熊佳文、中國大唐集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骨料事業部總經理尹新偉、上海嵐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聯合創始人鄭大局、湖州恒通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建明等專家領導的精彩發言,介紹海螺水泥數字化礦山打造成果、明確綠色礦山的創建是行業發展趨勢、思考如何提升裝載效率以反哺上游環節、分析砂石行業發展情況,敬請期待!
2021 傾聽行業的聲音
相比前幾年的波瀾壯闊,2021年,砂石行業表現的較為普通。
沒有價格急劇暴漲,沒有嚴重供不應求,沒有顛覆性政策革命,也沒有劇烈的市場格局變化,一切,似乎都風平浪靜,偶爾濺起的水花,似乎也沒有預期中的受人關注。然而在表面的平靜下,似乎又暗潮洶涌。
有人說,砂石行業真正開始洗牌!
有人說,砂石行業還有十年以上的黃金發展期。
有人說,砂石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有人說,砂石行業過剩的風險開始集聚!
有人分享砂石綠色礦山建設和智能化礦山建設經驗,
有人建議砂石企業提早進行市場統籌規劃和經營自律。
有人看好,有人預警。有人逐鹿沙場,有人激流勇退……
我們發現,有些老朋友始終活躍在砂石前線,也有更多的新面孔加入砂石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