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計劃投入超2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城市更新行動
覆蓋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
2025年,中國城市更新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8.6萬億元
到2030年,有望成為10萬億元級別的超級市場
6月4日,財政部正式公示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評審結果,北京、天津、唐山、包頭、大連、哈爾濱、蘇州、溫州、蕪湖、廈門、濟南、鄭州、宜昌、長沙、廣州、海口、宜賓、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等20個城市成功入圍。未來幾年,中央財政計劃投入超2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這些城市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旨在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機制,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弱項,推動城市功能與品質的全面提升。
此次城市更新行動并非首次。2024年,兩部委首次啟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中央財政對石家莊、太原、沈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等15個城市給予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補助標準與去年保持一致,但在城市范圍上實現了重要突破。城市更新隊列顯著擴圍,從2024年重點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擴展到覆蓋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入圍城市數量也從15個增加至20個。至此,全國已有35個城市被納入城市更新行動體系,一場覆蓋范圍更廣、力度更大的城市革新浪潮正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龐大的城市更新需求背后,是極具潛力的市場空間。據中房報數據顯示,我國城鎮現有房屋總量達662億平方米,市政管網總長度超360多萬公里,市政道路23萬條,橋梁9萬座,這些存量設施均面臨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需求。若按照每年2%的城鎮存量住房更新速度計算,每年將產生約7億平方米的城市更新規模,涉及房屋數量超700萬套。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城市更新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8.6萬億元,同比增長18.3%,而到2030年,城市更新市場有望成為10萬億元級別的超級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對于砂石行業而言,城市更新行動帶來的機遇尤為顯著。城市更新涵蓋老舊小區改造、基礎設施升級、完整社區建設等8大核心任務,涉及道路鋪設、綠化工程、排水系統建設等多個具體環節。短期內,這些工程將直接拉動砂石消耗量。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加裝電梯、地下管網更新等工程均需大量砂石作為基礎原料;而在生態修復項目中,綠道和公園的建設同樣依賴砂石供應。
可以預見,隨著城市更新行動在20城的全面推進,砂石需求將得到有力支撐。
據了解,此次,中央財政按區域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
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
中部地區每個城市不超過10億元;
西部地區每個城市不超過12億元;
直轄市每個城市不超過12億元;
資金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分年撥付到位。
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方向包括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和城市更新機制建設。
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包括四類:
一是城市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和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
二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等;
三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筑垃圾治理、綜合桿箱、危舊橋梁、機械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
四是歷史文化街區、老舊片區、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更新機制建設包括三類:
一是項目儲備和生成機制。近遠結合、系統謀劃建設項目,城市更新項目謀劃、儲備、實施時序的方式,可形成的機制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體檢、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城市更新項目儲備庫建設、建設成效后評估機制等。
二是資金安排和籌措機制。建立有利于統籌用好財政、金融資源的機制。財政資金方面,充分運用好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其他政府性基金預算、國資預算等,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效能。金融支持方面,探索優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同時,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如污水全覆蓋樣板區和“廠網一體”運行維護機制,以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為導向的按效付費機制,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專業化服務機制,建立地下管網“一張圖”設施動態更新機制和長效運行機制等。
三是用地保障和審批機制。包括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規劃制度,適用于改造類項目的城市更新項目審批制度,城市更新有關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等。
中央資金可用于上述三類機制建立過程中的相關支出。
編輯:周若萱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