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本、偏好計,中國只能走大城市之路,走小城鎮化之路費時費錢不討好,得不償失。
小城鎮生活基礎設施成本之高,遠非書齋中人所能想像。筆者到安徽、云南等地,縣城有高速公路通過,每個鄉有省市級公路,從鄉到村還要修公路,而一些三家村路遠迢迢靠玉米、土豆養 活村民,修路之日就是虧本之時。有高速公路公司的老總大倒苦水,干線公路修完,所有的支線都是賠本線,不修又不行,有當地民眾生活要改善,有政治任務壓頂。
在云南曲靖的某些鄉村,高原上有人力車載著土豆緩緩而行,頭頂有白云飄過——住在這樣的牧歌鄉村,絕對不是田園幸福生活。高寒地帶人們靠土豆、苦蕎等為生,每家的幾畝地只能讓他 們活著,而不能讓他們過得有尊嚴的富裕生活。加之當地缺水,平時需要水窖駐雨水,旱季稍長孩子們就得背著背簍來回三四個小時到山上背水,他們成長的經歷就是種土豆、背水的空隙中 讀書的經歷。修到每個村的路全是虧本之路,多則數千萬,少則上百萬,都藏在上市公路公司的另類帳本里。
當地的縣城倒是燈火通明高樓林立,走出縣城就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h城房子沒人買,周邊鄉村修虧本路,為什么不把這些錢用在讓周邊農民進城的城鎮化過程中?
窮鄉僻壤往往是環境涵養地,是黃河、長江的上游,如大城市的水庫所在地,當地的經濟開發使得這些地方成為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地區,偏僻的三不管地帶掘地三尺挖礦、吸引大型冶煉企業 ,在高原上有色金屬企業肆無忌憚地向空中排放,如果哪個公務員及家屬、事業單位員工敢向外透露,立馬敲掉飯碗。
在某個發達省的水庫,里面的水直供省城,水庫周邊居然大規模開發房地產,圍了一圈別墅、度假賓館等,對于筆者的環境疑問,當地官員的回答非常直白,我們保護水源下游不給我們補貼,難道讓我們喝西北風?回想千島湖水質一度下降,長江源頭出現沙漠 植被,為環境涵養地的小城鎮之路敲響警鐘。
再回到高原上的土豆鄉村,政府曾經進行過退耕還林、涵養水源行動,當地村支書表示當時人人高興愿意退耕,誰愿意種土豆?。靠扇曛笠驗榻涃M不濟,退耕還林偃旗息鼓,村民們背起 鋤頭推起小車,繼續過土豆種植生涯,有把子力氣的外出打工。
無論日本、中國還是法國、韓國,經濟較為集聚、體制較為相近、文化較為統一之國,大城市圈是經濟增長的主導模式。
目前我國有幾大都市圈,從人口的流向就可以看得出經濟集約度,如西南地區的成都常住人口每年增長10 萬以上:2012 年年末,常住人口達到1417.8 萬人,同比增加10.7 萬人; 西北地區 的西安儼然成為重鎮,人口與房價一起竄升。2012 年年底常住人口855.29 萬,常住人口凈增3.95 萬人; 長江中游湖北一定圍繞武漢這一九省通衢之處做文章——中國以北京作為軸心向外延 伸,而各個省又以省會城市為核心打造城市圈,成為全國模式的省內翻版。
以武漢城市圈,所謂 1+8 城市圈,以武漢為圓心,包括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周邊8 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圈。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 總量。武漢2012 年末常住人口1012 萬,同比增加10 萬以上。
大城市圈的好處是土地集約利用度可以提升,交通、排水、治污、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設備可以大大下降,而人煙稀少的鄉村可以維持中國的環境,可以建立中國的工業式農場經濟。
按照9 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15 年,36 個重點城市城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城市 污水處理率達到85% ,建設完成污水管網7.3 萬公里,污水越集中,處理效率越高。
理想主義者也許會說,中國可以建立生態型鄉村,以沼氣、廢水回收等技術解決鄉村污染,但中國鄉村垃圾遍地,秸桿燃燒解決了十幾年還沒有解決的殘酷現實,給了理想主義者沉重一擊。 韓國通過新農村主義建立漂亮鄉村,別忘記,韓國建立新農村的同時基本完成了城鎮化,人口向城市大遷徙。
中國人口以打工的方式進行自主選擇,大小城市常住人口的變化是最敏感的城鎮化指標,很可惜,城市化受到戶籍等制度的嚴厲制約,甚至連小城市都敝帚自珍不放開戶口,在大城市之間戶 口壁壘森嚴。工作在城市生活在鄉村,形成了最浪費的經濟發展模式,逼迫勞工回到原籍,并不能實現城鎮化,反而造就了天然的貧困階層。
中國需要降低發展成本,大城市圈是民眾用腳投票選出的、最實際的發展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將問題叢生。
來源:中國砂石骨料網
編輯:李沙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自:中國砂石骨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