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管理模式,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展啟示
砂石,自古至今都深深融入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誕生出絢麗多彩、飽含生命力的建筑文化。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境內江河密布,新安江、青弋江、慈湖河、裕溪河、皖河、淠河、渦河、潁河等大河縱橫交錯,砂石儲量極為豐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交通、水利、城市等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砂石資源市場需求量連年大幅攀升。受利益驅動,沿河群眾和投資者紛紛從事河砂開采、秩序一度混亂。為推進“依法、有序、和諧”開采,安徽各地相繼啟動河道砂石管理,通過理順體制、整治秩序、創新管理,砂石開采由“亂”而“治”,走出一條“保護”與“開發”并舉的創新之路。
管理模式
安徽是較早實施砂石管理的省份之一。砂石作為重要礦產資源,安徽各地普遍采取“行政管理”方式,與“市場化”管理方式相比,盡管投入管理資源多,但管理強度和力度更大、更趨精細。特別是在實現砂石科學化、高效化管理上,安徽省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六安模式”和“潛山模式”更具代表性。
◆ 六安管理模式。六安市砂石資源主要分布在淠河流域。六安市舒城縣早在1973年就啟動河道采砂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并引領和帶動了六安地區霍山、霍邱、壽縣、葉集試驗區及周邊市縣砂石資源的規范管理。在管理體制上,組建隸屬政府的砂石管理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機構設置形式不一,六安市和葉集試驗區設立砂石管理處,霍山和壽縣設立砂石管理局,霍邱設立砂石管理總站,舒城設立砂石有限責任公司。職能主要是強化砂石資源開采、經營管理及砂石管理監督檢查、指導協調。在工作模式上,實行“五統一”,即:統一價格、統一票據、統一結算、統一標準、統一經營管理。推行合同制管理,增強砂石企業法律約束力。在長期管理實踐中,六安構建了一套有效的開采、銷售、監管、結算一體化管理體系,理順了管理秩序,提升了砂石資源效益。在日常監管上,對砂石運輸車輛以路查為主,在采砂點區域和主要路段設立驗票站和驗票點,同時加強動態巡查,規范砂車運輸管理;建立遠程電子監控系統和監控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砂場砂石銷量和管理情況;對各砂石管理站點實行“百分制考核”,提升管理針對性和實效性。在促進發展上,舒城縣率先提出品牌戰略,2001年注冊“萬佛山”牌商標,2007年組建舒城萬佛礦業開發公司,由單純的“管理型”向“生產型、經營型、服務型”轉變,打造產、供、銷一條龍砂石產業鏈。
◆ 潛山管理模式。潛山境內皖河、潛水、大沙河和長河黃砂蘊藏量非常豐富。潛山于1998年組建砂石管理總站,經過探索,建立了以源頭監管為主體、相關配套措施為補充的砂石管理模式。具體做法:一是堅持規劃指導。以規劃統領砂石合理開發利用,科學制定《河道采砂規劃》,劃定主要河道禁采區和限采區,嚴格落實“三個嚴禁”,即嚴禁禁采河段開采、嚴禁主汛期開采、嚴禁無序開采。同時,嚴控采砂企業數量,采取轉包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推進砂場整合、科學合理布點。二是采取聯合審批。興辦砂場須經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砂石管理部門簽署意見,再由水利等部門審批發證,且每年必須履行一次申報手續。砂場與砂石管理部門簽訂合同,明確其權利和義務,繳納合同履約金,依照合同條款進行管理。三是實行源頭監管。在每個砂場出口建設管理站點,將應繳稅費和砂場開采成本費用一票收取,每天分戶繳存。建立砂石管理視頻監控中心,在各砂場、砂石管理站點安裝監控設備,構建起立體化監管網絡。四是規范途中運輸。對全縣所有運輸砂石車輛進行清理規范,核定裝載噸位、張貼噸位標識,實行平車廂、全覆蓋運輸。組建砂石管理稽查隊,開展對運砂車輛路查,防止其違規偷運砂石。五是提升管理層次。潛山砂石人通過十年來研究砂石、感悟砂石,提煉出砂石“純潔、堅韌、務實、變通”四種品質和“拼搏、奉獻、團結、創新”四種精神,著力打造“砂石文化”。組建砂石協會,加強行業自律。通過文化熏陶,變“硬性”管理為“柔性”管理,豐富內涵、增強效果。
管理成效
安徽各地通過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砂石管理模式,成效明顯。具體體現:
—— 體制由“松散”轉為“高效”。在啟動砂石管理以前,安徽各地河道采砂均由水利、國土、稅務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能開展監管,相互間缺乏有效協作,導致“誰都管、誰都管不好”。在管理實踐中,安徽各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繼組建了隸屬政府的砂石管理機構,建立部門協同配合和利益分配機制,由“多龍管砂”轉變為“一條龍治砂”,形成了強大工作合力。
—— 秩序由“無序”轉為“有序”。安徽啟動砂石管理的市縣,通過健全管理機制,開展秩序整頓,規范開采行為,河道砂船密集、機聲隆隆等混亂場景基本消除,河砂開采呈現安靜、穩定、有序局面。六安市區和舒城相繼啟動采砂整治,取締非法采砂點近90個、拆除各類采砂設備260多臺。潛山縣2008年深入開展河道砂石開采秩序專項整治,取締非法采砂船445只。通過專項整頓和常態化管理,安徽各地采砂、用砂秩序全面好轉。
—— 生態由“破壞”轉為“優美”。受利益誘惑,安徽許多地區河道內亂挖濫采和非法開采砂石現象一度盛行,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超深度、超范圍開采,威脅河道安全;刨松河床、形成深潭,安全隱患突出;破壞河道沙灘和沿河植被,影響生態環境。實施統一管理后,通過嚴格開采區域、實行采后修復、開展河道治理,有效杜絕了破壞現象,重塑美麗生態。六安實施淠河綜合治理,彰顯濱水魅力,于2011年躋身國家水利風景區;舒城萬佛湖通過開發與保護并舉,打造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旅游區;潛山實施潛河治理加固和美化亮化工程,建成5公里美麗景觀長廊,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景區——天柱山腳下游客觀光新景點。
—— 產業由“弱小”轉為“支柱”。作為資源消耗型行業,在管理實踐中,安徽各地積極拓寬發展思路、探索發展新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潛山在管好河道砂石開采的同時,大力拓展管理范疇、延伸產業鏈條,積極開發利用機制砂,并把花崗石等石材資源開采加工納入統一管理,砂石產業年財政貢獻率由1998年幾十萬元發展到2011年近5000萬元。舒城自1998年至2011年,累計上繳稅費2.39億元、返還群眾備料費1.5億元。截至2011年底,六安市區累計上繳砂石稅費10.2億。砂石產業逐漸成為安徽各地重要財源和經濟發展新支柱。
幾點啟示
在管理實踐中,安徽各地經過探索,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健全機制,是管理工作重要基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是規范砂石管理的基礎。安徽各地依據各自實際,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管理機制,推進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管理。潛山縣在行業發展上出臺了《砂石管理工作意見》等指導性政策和措施,在日常監管上完善了屬地管理、合同管理、砂石營運、資金流程等管理辦法,在職工管理上建立了崗位職責、考核細則等規章制度。六安市研究制訂了砂石工作紀律、工作制度、工作職責等幾十項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成熟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推動了安徽各地砂石事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更多資料請點擊:安徽砂石管理實踐與啟示
節選自《中國砂石協會2012年年會“砂石行業創新與發展”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