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底開始,國家制定了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城市建設、公路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前景廣闊,對建筑石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近兩年,國家宏觀抑制房價雖對地產開發造成一定影響,使得商品住房對建筑石料需求有些不確定,但民生工程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勢頭有增無減,公路、鐵路等基礎公共設施建設仍在強有力的拉動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規劃,特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西咸一體化規劃》的實施,定會刺激帶動陜西地區增加對建筑石料的需求,所以說,建筑石料市場前景良好。
目前,西安周邊有近百家建筑石料采石場,主要分布在涇陽、藍田、長安、戶縣和臨潼等。這些小企業大多手續不齊全、偷采濫挖現象嚴重、生產能力低下,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即使是有生產許可的企業,也存在生產工藝落后、技術方案陳舊、漠視環保投入、尾礦治理等。
根據現場調查和相關資料統計,目前建筑石料礦山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礦山規模偏小,礦山基礎設施簡陋。絕大多數礦山礦區面積在0.05平方公里以下、生產規模在5萬噸以下,礦山基礎設施建設異常簡陋,辦公及職工居住場所多為簡易工棚或窯洞,礦區道路多為簡易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粉塵污染十分嚴重。從企業管理角度上看,大多數建筑石料礦山根本談不上是企業,只能算作家庭式作坊。
2.礦山開采不規范,安全隱患較多。雖然在相關管理部門的要求下,礦山委托設計單位編制了開發利用方案或開采設計,但絕大多數均未嚴格執行,實際開采中隨意性強,多為順坡開采,順坡溜礦,開采面未形成安全平臺,多成陡坡,危巖浮石隨處可見,造成較多安全隱患,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
3.礦山企業無長遠發展規劃,業主短期暴富思想嚴重。絕大多數企業未制定長遠發展規劃,或者根本就未設想過企業的長遠發展,業主們均抱著快速致富的想法投入到這個行業,對礦山基本建設投資嚴重不足;對于安全和環保的投入更無從談起。
4.礦政監管手段單一,越界開采難以及時發現。由于目前絕大多數建筑石料開采企業礦區范圍較小,礦界地形地貌特征不顯著,加之《采礦登記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可根據采礦權人申請組織埋設界樁或者設置地面標志。而現實中礦山企業幾乎沒有申請埋設過界樁,礦區范圍四址界線憑肉眼或低精度的手持GPS難以界定,采礦權人越界開采行為難以及時發現,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且伴有越界行為,還要追究礦政管理部門人員的責任,基層礦政管理人員工作壓力較大。
5.基礎地質勘查薄弱,地質資料零亂。自70年代以來,雖進行了部分地質找礦工作,但都局限于各個礦點,全面的工作沒有開展,資料比較零亂,而且受當時指導思想所限,找礦評價就礦論礦,對生態、環境、文物保護等考慮較少,用這些資料進行整體規劃有些勉為其難。
6.產業鏈短,沒有做到全產業鏈經營,管理無法延伸。目前的砂石企業僅僅局限在采礦和破碎,沒有統一的配送,從而造成成品運輸混亂,“大黃瘋”運輸車比比皆是,運輸過程的交通事故造成很多社會問題。
7.行業標準執行難度大。產品市場需求大,且時間緊迫,故而產品魚龍混雜,以次充好,產品的各項指標無法滿足國家標準,但市場原因造成各種不合格產品充斥市場,給商砼企業造成很多麻煩,為建筑質量埋下隱患。
8.礦山企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采礦技術人員匱乏。建筑石料開采是一個粗放型產業,從業人員準入門檻不高,加之工作環境較差,所以礦山企業員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學過采礦專業的技術人員更是屈指可數。雖然相關部門對礦山管理人員進行過各類培訓,但這些經過培訓的人員均為企業骨干,多數從事經營活動,很少在采礦現場具體管理、操作。
上述問題中,采石企業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開采不規范所造成的安全、環保問題尤為嚴重,特別是開采不規范、亂采濫挖、廢石隨意堆棄所形成的高陡邊坡及廢石場等不安全因素,沒有任何防范措施,一旦遇暴雨等特殊天氣,其后果不堪設想。
針對上述建筑石料需求增長與采石場建設不規范所產生的不平衡問題,我們認為規模化規范化生產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在提高準入門檻的同時,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從根本上解決采石企業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同時,資金及技術力量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采石場開采走向正規,且有資金及技術處理生產中所遇到的安全、環保問題。采石場數量的減少也能提高基層礦管部分的監管效率,促使企業開采逐步走向正規。
下面以陜西某公司投資興建的建筑石料采石場為例,簡要說明提高準入門檻,正規化、規模化生產經營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該公司擬投資2.5億元建設開發一個大型建筑石料采石場,工程方案由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西北勘測研究院設計(國家甲級資質)按照國家非煤礦山安全管理標準和流程設計完成,計劃建設初期采石場規模1萬方/天,后期建設3萬方/天。建成后能滿足西安市西郊、南郊及周邊咸陽、戶縣等地區40--50%的建筑石料用量;同時,公司籌資組建15000立方/日運輸能力的砂石運輸集團,基本能夠保證西安西郊南郊混拌站的供應。
該石料場采用自上而下、分臺階的露天開采,臺階高度12m,間隔設置安全平臺和清掃平臺,且每兩個臺階設置40米寬的綠化區域,邊坡角小于32°,便于礦區開采完畢后植被的恢復治理與綜合利用。
該石料廠在吸取小型生產企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整個生產加工過程采用物理處理:粗骨料、機制砂及水泥預制等產品無固體廢棄物排放;對水資源無污染的干法生產系統;“噴水霧降塵”的膠帶機端頭、“噴水霧降塵+封閉出料廊道”的粗碎車間、“封閉除塵+風機抽風除塵器除塵”的中碎/細碎車間、“封閉車間+噴水霧降塵”的篩分車間、“風機抽風、除塵器除塵”的粗砂整形車間、定時灑水生產運輸道路、生產設施采用隔音材料半封閉作業,這一系列的防塵處理工藝,使得整個生產加工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僅會引起國家標準范圍內的少量噪音和粉塵。
除環保生產這一礦山企業最應關注的持續發展因素外,該建筑石料采石場與小規模采石場相比,還具有幾大優勢:
更多資料請點擊:淺談采石場建設規模化的必要性.doc
節選自《中國砂石協會2012年年會“砂石行業創新與發展論壇”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