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7日—30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四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二屆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山東省臨沂市召開。28日下午,第十二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召開,論壇由協會副會長龍國鍵主持,中聯重科副總裁殷正富圍繞論壇“創新驅動、質量為先、機構優化、綠色發展”的主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主旨演講。
11月27日—30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四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二屆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在山東省臨沂市召開。28日下午,第十二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召開,論壇由協會副會長龍國鍵主持,中聯重科副總裁殷正富圍繞論壇“創新驅動、質量為先、機構優化、綠色發展”的主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主旨演講。
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十年間,“增長”始終是行業的主旋律,是我們關注的首要問題,甚至是多數企業的唯一選擇。誰都無法否認,正是因為增長,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贏得了世界性的認可和尊重。然而,一味強調規模的增長,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產能過剩、經營質量不高、核心技術不多、品牌影響力不強、資本運作能力不足等等。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走到了轉型調整的關鍵時刻 。我們迫切需要反思我們的發展,更加注重以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產品和技術、新的國際化戰略,開辟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更加注重新理念的培育和夯實
行業的轉型期,決定了企業經營行為必然隨之轉型。而這種轉型,是以新的經營理念的樹立為前提的。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當更加注重培育和夯實三大理念。
1、經營質量優先的理念。
如果說前一個十年,是規模增長的時代,那么下一個十年,是經營質量為王的時代。
我們過去強調規模的增長,是行業發展的客觀現實。因為在市場快速增長期,我們首先必須提升產能,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在跨國企業有著強大影響力的環境中,中國企業如果不做到足夠的規模,也就不足以與跨國巨頭同臺競技,不足以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現在強調經營質量,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我們看到,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平均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人均資產分別只有世界頂尖企業的12.95%、29.62%和1.57%左右;平均盈利水平只有世界工程機械企業平均盈利水平的12.06%。這種差距決定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歷經十年的較為粗放的增長之后,必然會追求一個精細化、效率化、資源配置最優化的時代。經營質量不高,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被時代淘汰。
2、競合的理念。
競合,意指既競爭又合作。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成長,離不開完全競爭的環境。正是眾多的不同體制、不同地域、不同體量的行業企業一起同臺競技、各施所長,激發了各自的活力,造就了這個行業的精彩紛呈。
然而,同行企業間關系又不僅僅只是競爭關系。在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階段,我們更應當秉持一種競合的理念。同行不應是對手,而應該是伙伴;不應是敵人,而應是戰友。因為行業的和諧,有賴于每個企業自身的行為;行業的未來,也是我們共同的未來。企業在高端技術、內部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應當開放競爭,讓我們能時刻感受到市場的壓力,以保持斗志,競相發展;在通用技術、配套資源、凈化競爭環境等方面應當通力合作,以打造行業新形象。競合理念,應當成為行業成熟度、企業成熟度的重要標志。
3、軟實力的理念。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富足,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即使具有相當的物質科技硬實力,也不可能長期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企業更是如此。如果說前一個十年,是依賴有形資產增長的年代;那么,下一個十年,將更多地彰顯企業無形資產的力量。一個企業的品牌形象、精神文化、管理能力等等,將成為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的最重要的因素。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倡導“以柔克剛”,可以說,在中國企業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軟實力的重要性不亞于硬實力。共同的愿景、健全的心智、開放包容的心態是成就世界級偉大企業的必備條件。這當是中聯重科和所有行業企業的努力方向。
二、更加注重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和夯實
科技創新是制造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結構調整優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不竭動力。經過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掌握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與國外同行數十年的積累比起來,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制約當前工程機械發展的關鍵技術方面,比如,輕量化模塊化設計技術、高性能機電傳動技術、機電液對象建模技術、物聯網技術、高可靠液壓傳動技術、流體節能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產品可靠性試驗測試技術等,需要舉全行業之力,以全球化的視野,整合各種優良的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推進技術創新模式由跟隨型向引領型轉變;
在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方面,工程機械行業未來一定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核心,以此推動產品創新、制造技術創新、生產甚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因此我們要加速信息化進程,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延伸制造業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
在綠色制造方面,我們應當通過貫徹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開發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制造流程,降低制造業能源消耗總量,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倡導綠色產業文化;
在結構優化方面,只有不斷地利用新技術來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中低端制造業比較優勢,才能實現優勢產業的升級;在形成世界級的跨國大企業的同時,也要培育出一大批充滿創新活力、"專精特"的中小企業,優化產業的組織結構。
總之,要讓行業走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行業創新能力也必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聯重科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D5200塔式起重機、2000噸級輪式起重機、ZCC3200履帶式起重機等產品,不僅僅是中聯重科一家企業的成績,而是全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晶,折射的是一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培育和夯實,開啟一個中國工程機械革命性創新的時代,是我們行業共同的責任。
三、更加注重國際化能力的培育和夯實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已是大勢所趨,而且我們也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應當更加注重企業國際化能力的培育和夯實,走出一條新型國際化之路。
國際化,絕不僅僅只是把產品從中國賣到海外、把人派到海外、把工廠建到海外,而是去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去做一個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人文地域共同支撐起世界級企業。所以,當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戰略、管理、技術、文化都以全球為維度時,"走出去"將不再意味著只從中國出發--世界既是我們的目的地,也是我們的出發地。
走出去,是進入國際大循環的競爭,是速度與耐力的比拼。在這場賽跑中,歐美跨國公司比中國企業起跑的時間早、速度快,管理理念、技術資源、本土化能力等遠強于中國企業。他們早已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打開通道,早已形成國際競爭和規則。
同一賽場、起點不同、速度不同、差距不小,這就是我們走出去面臨的現狀。因此,起跑晚了別人幾十年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尤其需要"跳級"發展,需要比別人更快的速度,需要走出一條新型國際化道路。如果我們的國際化之路仍舊依賴于賣產品、派人員、建工廠,依賴于把在中國發展的老模式復制到海外,則無異于用"走"的速度和別人賽跑,我們將永遠趕不上領先者的步伐,甚至會被越甩越遠。
因此,我們要謀全球而非謀中國,我們的出發地不能僅僅在中國,更是在全球各地;這種新型的國際化道路,不能僅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長和進化,更要通過借力來實現"跳級"式的發展。這個"力",就是國際資本市場。借力國際資本市場,適時進行海外并購,才能使中國企業的制度、管理、技術、文化和價值觀高位對接、快速成熟,才能與跨國公司站在同一水平線、處在同一個重量級。一次跨國并購就是一次國際化的成人禮,就是一次跨越,就能不斷拉近與領先者的距離。
所以說,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產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企業走出去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培育資本運作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以世界為維度,在資本市場的催化下,才能花開全球,跳級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出發地不僅僅是在中國,而在全球。
編輯: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