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指針已經撥轉到了2014年,這是臺泥進軍大陸的第十個年頭。十年是一個節點,不長也不短。臺泥進軍大陸時恰逢中國水泥行業的“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如今中國水泥行業已從“黃金十年”已逐步邁向“綠色十年”,在這個關鍵時期,臺泥會有哪些部署,那些作為?在今后的十一、十二個年頭甚至更長的時間里,臺泥又將做些什么?對此,臺灣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辜成允先生一一做出解答。
“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的三個期盼
今年是大陸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臺泥作為上市企業對改革政策有哪些期待?又有哪些困惑?
辜成允:在全面深化改革期間,臺泥對水泥行業的期待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整合,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三是加強行業在環保方面的要求。我們的困惑在于如何把握產業改革的機遇,積極配合產業政策的推進,持續進一步成長,為整個水泥產業的健康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創新促使臺泥躋身大陸水泥行業前列,2014年臺泥有哪些展望與目標?
辜成允:首先,臺泥今年最重要的工作配合“調結構、穩增長”,配合“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幸福家園”的主軸,針對城鎮化發展的“新農村改建、西部地區大發展”,制定相應的銷售策略。我們水泥銷售本身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把去年開始的“遍地開花”營銷模式全面推行到華南和西南地區。
其次,臺泥希望利用跨產業的知識整合一個新的商業服務模式,能夠在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方面有所突破,今年希望至少有一個項目啟動,將我們一貫強調的“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落到實處。
再次,在管理創新方面,臺泥繼續深化4大改革:1、“實干創新”:秉持創新態度,實踐執行;2、“專業當責”:交出實際成績單,讓別人相信你;3、“赤子之心”:保持熱忱的工作熱情;4、“得失淡定”:保持淡定心情,穩定向前走。
最后,我們也期望2014年整體產能規模有所成長,鞏固臺泥在大陸水泥業的領先地位。
臺泥當前最大的戰略目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繼續通過兼并收購和產能優勢整合,確保實現2016年產能達到一億噸的宏愿。
另一方面,臺泥希望在中國水泥業發展進程中,落實更多的環保項目和引進更多的新型環保理念,在水泥行業保持領導者地位。
針對上述兩大目標,臺泥計劃采取持續降低營運成本,進一步提升節能減排效能,積極推進垃圾協同處理項目。并進一步發揮精細化管理和現場管理的優勢,創出整體運營績效新高。
解讀:
2004年,臺泥進入大陸時就確定了深耕華南的目標,也正是由于全面貫徹“深耕華南”策略,臺泥在大陸成績斐然,產能連年突破,截止2013年底在大陸市場已突破6000多萬噸,進一步鞏固了水泥行業領導者地位。
為加速實現“2016年達到1億噸總產能”的宏愿,臺泥制定“遍地開花”計劃,以全新的合作銷售模式深化品牌形象,深入更多區域市場,提高袋裝水泥銷售量。在2013年4月13日到4月20日為期8天的“遍地開花”鄉鎮路演活動中,臺泥將足跡遍布包括清遠、廣州、東莞、惠州及深圳在內的5個大區、16個鄉鎮。
在銷售渠道大會及“遍地開花”鄉鎮路演活動中,辜成允曾表示,臺泥將繼續以“深耕華南”戰略為立足之本,結合“遍地開花”計劃的執行,進一步深入華南鄉鎮,以全新的袋裝品牌水泥服務消費者,始終秉持‘堅持品質、一以貫之’的企業精神及‘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經營理念,一如既往地貫徹對客戶的品質與服務的承諾,共同致力發展廣東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共建生態文明美麗家園。
苦練內功,迎接挑戰
面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難題,臺泥有哪些看法與見解?
辜成允: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深化改革的局面得以確立,尤其“調結構、穩增長”前提之下,以及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的不斷推進,會令新的一年水泥剛性需求將有一定幅度增長。從國際形勢來看,除了歐洲的債務危機尚存一定陰影,美國和日本及其他經濟體逐漸呈現穩定發展態勢。因而從內外部環境來看,有理由期待2014年大陸水泥業比2013年更好。
在此基礎上,大企業更應在環保方面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不論在水泥生產方面脫硝、余熱發電和其他節能減排領域均不斷加大投入,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可能面臨更多的城市垃圾處理問題,對水泥窯協同處理來說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我們堅信,產能過剩的難題一定能夠解決。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集合各界人士智慧,出臺很多針對性的政策,只要將“調結構”部分做到位,加大產業集中力度,持續推行“631”政策,落后產能必然持續有序淘汰。
另外,通過規范和限制低標水泥,來提升高標水泥的使用范圍,從宏觀角度解決產業供需之后的調整。這樣一來,落后產能的淘汰能夠疏解一部分產能過剩壓力,同時高標號水泥使用的提升,有利于建筑結構安全性提升,熟料過剩的問題亦可加以疏解。
解讀:
2012年,“黃金十年”末期,受國家宏觀經濟低迷影響,水泥價格從開年持續下行,同時,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水泥企業產量達21.84億噸,新增生產線達125條,新增熟料產能1.6億噸。價格下滑、產能嚴重過剩都是水泥企業面臨的嚴峻問題。
2014年1月21日,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過剩產能工作座談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長潘愛華發布了“化解兩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17年底,將再淘汰水泥產能3億噸、平板玻璃產能3300萬重量箱。屆時,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利用率將分別達到75%和80%以上,平均利潤率不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
臺泥對產能過剩的保持了樂觀態度,現在看來這樣的態度并不是沒有緣由。
在進入大陸的十年中,臺泥一直堅持“磐石級”的品質和“雞尾酒”式的服務,以服務制勝的理念讓其贏得了更多的客戶的信任,這種信任正是臺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秘訣,也正是因為高效、快捷、全面的服務品質,在水泥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中能夠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的原因。
除此之外,臺泥緊跟國家政策,根據政策調整布局。臺泥董事長辜成允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大陸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大都市和鄉村生活和建設存在的落差非常大,造成人口集中流向都市,出現很多問題。從臺灣的經驗來看,繼續再這樣發展的話,會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如果能借助城鎮化,使得鄉鎮和大都市之間在交通和生活水平上能夠接近的話,將會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辜成允看來,大陸加快城鎮化建設為臺泥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在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臺泥具體將會怎么做,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