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動批”商戶的實際反應來看,對清理搬遷持反對意見的也大有人在。
央企總部外遷作突破口?
在北京要疏解城市功能、產業的同時,周邊也在接洽、試圖承接北京的這些功能轉移。
1月16日,北京市副市長李士祥表示,北京已跟河北進行了深入研究,河北現在提供了多個備選搬遷地以接納北京計劃外遷的商貿流通市場,包括廊坊的永清縣、固安縣,今年上半年將確定“動批”搬遷選址,有消息說保定和張家口也在備選之列。
不過,并非北京想疏解的就是外地想承接的。天津市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其所在機構在去年10月即按照天津市要求擬定了一份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方案,確定了金融、貿易、央企總部、醫院、高校等10個承接產業方向,得到天津市委書記批示,并要求盡快落實。
這位天津官員曾多次到北京談產業承接,去金融街、中關村談對接、簽協議,但對方要么不愿意遷,要么遷了也白遷——不要說政府間簽了協議,企業就一定能過來,即使是一些注冊在天津的企業,主要辦公也是在北京,尤其是金融業。以余額寶為例,其注冊地在天津河西區,但在河西只有六七個員工,大多數員工辦公在北京。甚至連天津政府投資的一些金融企業,“大頭也是在北京”。
所以,該官員認為,北京功能疏解最可能“動”的是央企總部,再就是容易聚集人口的商貿市場——但商貿市場牽涉眾多商戶利益。
“央企是政府計劃經濟的產物,政府可以對其調控。而且,央企總部在北京,其實給北京稅收做不了多大貢獻——大頭是國稅,如果遷走,對北京無所謂。”該天津官員建議,一些非關鍵性、局級央企的總部沒有必要都放在北京,如果中央決策遷走20家央企總部,可以為北京減少50萬人。
楊開忠也認為,除了一些對國際經濟有影響力、控制力的央企總部外,可以適度遷移部分央企。
建設京外行政文化新城?
楊開忠認為,北京城市功能轉移,承接地主要是首都經濟圈內為主,河北和天津都在爭取,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也可能成為北京功能轉移的一個承接地。
就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責任而言,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都有責任。“中央可以將一部分不代表中國在所在行業全球競爭力的科教文衛機構適當遷移;北京市在中央已有這類科教文衛機構的情況下,不能自成體系、再搞一套、重復建設,而應以利用好中央在北京已有的學校、科研院所。”楊開忠說,從縮減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角度考慮,可以學習韓國新行政首都世宗,選擇一個離北京80至100公里的地方高水平、高起點建設一個行政文化新城。
楊開忠認為,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可以重點在第二類,也就是公共部門遷移上下功夫。“這類科教文衛機構,由政府舉辦,其區位是由政府決定的。”楊說,這些機構并非都是首都核心功能的支撐,可以適度選擇一些外遷。
這些機構對于北京人口聚集卻“貢獻”很大。比如,每年僅外來人口就醫達到5000萬人次。這也是造成中心城區交通、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原因之一。
北京市朝陽區一位官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北京關于產業外遷的方案還沒完全成熟,但大的方向是“挪工業、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資源”。
該官員稱,“北汽第四工廠可能會挪出來”,北京也已經規劃在東壩、垡頭等五環沿線建設一些醫院,但目前還在選址階段,規劃建設尚未開始。
“北京人口聚集、交通擁堵是有原因的,所以首都功能疏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的,而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該官員說。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