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8日,中國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走進央視《對話》節目表示,中國建材將以制造服務業帶動轉型升級,讓看似笨重的“中國制造”翩翩起舞。宋志平表示,他希望未來可以從產能已經達到4.5億的“水泥大王”變成蓋遍全國300億平方米農房的“房子大王”。
中國制造業的總量迅速攀升,根據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工業統計數據,中國制造業產出約占世界的20%,從2010年以來,中國已多次蟬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然而從核心技術、規模增速、產品質量等重要評價因素看,中國制造業品牌依然徘徊在世界知名品牌圈之外。
如何才能讓中國制造業擺脫大而不強的困境,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7月28日,中國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走進央視《對話》節目表示,中國建材將以制造服務業帶動轉型升級,讓看似笨重的“中國制造”翩翩起舞。
用最智能化的方式做出客戶最需要的產品
在宋志平看來,在中國制造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即便難度很大,我們也須堅定地進軍制造服務業,通過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帶動產業升級,讓看似笨重的“中國制造”翩翩起舞。
Q:為什么選定制造服務業?
宋志平:過去我們強調制造比較多,總認為自己是制造企業就該只搞制造,我們人為地將制造和服務割裂開來。而現在,我們不但開始重視服務,而且是要通過一個企業就把制造和服務打通。當一個制造企業也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完備的服務時,這個企業也就因此而升級了。
Q:我們可以把“制造服務業”理解成個性化生產嗎?
宋志平: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的確是制造服務業一個特點。我國的產業發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從一開始的純手工業到后來大批量生產的工業,直到如今的制造服務業,我們可以看出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標桿和指引。
盡管建材屬于基礎性原材料行業,但是這些年也在變化。比如,現在水泥的品種已經超過了100種。修路有修路水泥,修橋有修橋水泥,修大壩、修核電站都有它們各自適合的水泥,都在盡量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要是制造企業一直以來的目標,但做到這一點有兩個前提:一是有足夠的技術實現能力,二是實現相當的信息化程度。如果我們可以迅速了解客戶的要求,并能在短時間內用智能化的方式做出產品,那么就可以在保證規模效益的同時,滿足大家的個性化需求。
從“水泥大王”到“房子大王”
中國工信部日前公布2014年十五大行業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水泥行業以381家企業“高居榜首”。但是以水泥業務為主業的中國建材還是在2013年實現了2570億元的營業收入和123億元的利潤,分別增長18%和10%。不過宋志平卻說,他希望未來可以從產能已經達到4.5億的“水泥大王”變成蓋遍全國300億平方米農房的“房子大王”。
Q:那么,請問中國建材是如何來為客戶實現“私人定制”的呢?
宋志平:中國有300億平方米的農房,這些房子絕大多數既不抗震,也不保溫,更不舒適,都需要改造。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目前已經在全國做了100個新型綠色小鎮,為這些地方的農民建造了完全由他們自己個性化定制的農房。
其實做這種房子并不難,只有兩個核心技術,一個是鋼骨架,一個是信息集成。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從幾千種方案里自由選擇和搭配房屋的外觀、顏色甚至是窗戶造型,一旦選好,我們會根據你的房型讓計算機設計鋼骨架。我們這種鋼骨架的用鋼量很省,每平米只需30公斤,比傳統方式每平米節省20公斤。
我們現在總提城鎮化,可是我們去年蓋房子的用磚量達到8500億塊,浪費120萬畝土地,耗費8000多萬的標準煤,釋放1.2億噸的二氧化碳,這種肯定不是我們所提倡的新型綠色城鎮化。實際上這種綠色小鎮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這如今也是全世界的解決方案,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都在建造和使用這種房子,而我們今天的信息化程度更加發達,我們建筑配套廠商的產品更多,所以在中國做的這個房子不是簡單仿效國外的房子,而是會比它們做得更好。
Q:最初是什么促使您去做這個房屋個性化定制服務?
宋志平:大約在20年前,我在咱們國家南方一些比較富裕鄉鎮發現,當地的農民雖然蓋起了一排排農房,但看起來卻像兵營一樣千篇一律。我那時候就想做一個綠色小鎮,能按照住戶各自的需求建成不同材質、不同顏色、不同外觀的房子。讓大家在回家的路上,一眼就可以認出哪個才是自己的家。
我一直都覺得,個性化需求是人們內心世界里一個非?;镜男枨?。但是由于受當時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這個想法一直到今天才實現。
中國有將近300億平米的農房需要改造,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F在大家都叫我“水泥大王”,其實我未來的目標不是“水泥大王”,而是“房子大王”,是在中國建造這種綠色房屋的“房子大王”。
Q:賣水泥和蓋房子這兩者的收入肯定大不一樣。您能不能透露一下這種房屋打造計劃能讓中國建材多掙多少錢?
宋志平:應該說水泥其實是一個很掙錢的行當,因為這部分的錢掙起來比較簡單,價格高就掙錢。但是水泥的錢不可能永遠那么賺下去。因為我們都知道水泥業已經進入產能過剩時期。
現在是一個講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時期,這也就意味著你的技術內容要更加復雜化。
簡單的故事誰都會講,弄一個復雜的故事,你賺錢的機會也就多了。比如我們現在還可以做融資。如果你蓋不起這個房子,沒關系,我找人來給你融資,把房子蓋起來,你住進去以后,每年交給我一點錢,我還可以做很多增值服務。
中國建材去年收入的一半來自賣服務
很多人認為,進軍制造服務業就意味著把低價值的生產環節外包出去。但是在宋志平看來,企業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找到屬于自己的核心專長,如果高附加值的部分不是企業專長,也應該外包出去。
Q:您認為制造服務業就是把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外包出去嗎?
宋志平: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有時候需要外包出去的也不一定都是低附加值環節。就拿我們造的房子來說吧,我們的核心技術是這些骨架和系統集成,盡管屋頂太陽能這一塊的產品價格也很高,但是我也把它外包出去了。如果高附加值部分不是你的核心專長,也可以包出去。總的來講,我們賣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智慧,就是我們能想到的但是別人沒有想到的。
Q:現在大家談轉型、談制造服務業,第一個反應都是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請問您是否認同這樣的觀點?
宋志平:其實對于我們來說,產品和服務是分不開的,沒有產品我們很難做服務。過去我們確實比較倚重于賣產品,而現在我們更重視的是對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我們去年超過2500億的總收入中,賣產品的收入占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收入分別來自技術服務、裝備服務和物流。應該說這三部分都可以算是賣服務所得的收入。如果完全把產品剝離出來,我們大概有15%的收入來自于純粹的技術服務。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