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昨天(4月21日)從西安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工作新聞通報會上獲悉,西安市將堅決取締秦嶺北麓礦山違法勘查開采行為。從現在起秦嶺北麓礦權數量只減不增。2020年底前,采礦權將由2014年底的40個減少至17個以內,減少近60%,最終實現礦權數量逐步減少和有序退出。
記者昨天(4月21日)從西安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工作新聞通報會上獲悉,西安市將堅決取締秦嶺北麓礦山違法勘查開采行為。從現在起秦嶺北麓礦權數量只減不增。2020年底前,采礦權將由2014年底的40個減少至17個以內,減少近60%,最終實現礦權數量逐步減少和有序退出。
成效
西安采礦權數量10年間已減少六成
目前,
西安市秦嶺北麓發現有各類礦產5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32種,能源礦產2種,水氣礦產2種。2004年之前,全市秦嶺北麓有采礦權106個。
近年來該市采取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政策,為秦嶺生態保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秦嶺北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以保護為主”的原則,嚴格審核礦權設置,嚴格控制礦權數量。
經過數次礦產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和日常嚴格審批管理,到2014年底,全市礦權數量已經減少到61個(采礦權40個,探礦權21個),較2004年采礦權減少63%,全部在藍田縣、戶縣、周至縣。
整治
礦山關閉要“六到位”
據
西安市國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護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該市將嚴厲打擊非法開采行為,解決礦產開采中違法違規、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問題,對秦嶺北麓礦山進行專項整治。
按照整治方案,從現在起,全市礦權數量只減不增,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沿山面坡及交通干道可視范圍內,不得進行礦山開采活動,對現有礦山通過關閉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等方式,把礦山數量壓下來,積極穩妥推進礦山整治。
據了解,礦山關閉要做到“六到位”。即相關證照注銷、吊銷到位;生產設備、設施拆除到位;從業人員遣散安置到位;廢石廢渣清理到位;重大安全、地質災害隱患消除到位;生態環境恢復到位。
目標
5年后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
據悉,此次對秦嶺北麓礦山的專項整治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近期為2015年底前,將全市礦權數量減少到45個以下(采礦權30個、探礦權15個)。中期是2016年底前,將全市礦權數量減少到28個以下(采礦權19個、探礦權9個),2018年探礦權全部退出。遠期到2020年底前,在適度保障市場需求且滿足環境保護要求前提下,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將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
2018年探礦權全部有序退出
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提出具體措施,其中指出到2018年探礦權全部有序退出。
● 現有金屬、能源類礦山(金、銅、鐵、鉛鋅、鈾),以退出為主
資源儲量接近枯竭、綜合利用率低的礦山,勸其退出并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雖有資源儲量,但開采方式落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不到位的,給予半年寬限期促其整改,若達不到要求,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有資源儲量,能做到采選分離、邊生產邊治理礦山環境的,提升環保標準,由區縣政府從礦區生態環境影響、企業履行開采與保護責任、對地方和社會的貢獻以及資源儲量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在資源儲量評估確定的服務年限到期后,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
● 現有建筑石料礦山(建筑用花崗巖、建筑用白云巖、片麻巖等),以整合壓縮改造提升為主
堅決減少此類礦山的數量,對年生產規模10萬立方米以下的采石企業全部予以關閉。
戶縣、藍田縣、周至縣可以各布局1~2個年產百萬立方米以上的現代化建筑石料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
● 現有其他非金屬礦山退出為主
除保留個別具有地方特色的礦種(如藍田玉、水泥用大理巖等)外,在采礦許可證到期后不再延續,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后予以關閉。
● 現有探礦權以退出為主
現勘查階段為普查的探礦權,延續時均應提高到詳查階段。現勘查階段為詳查的探礦權,原則上不予延續,到期后提交詳查報告。詳查報告的資源儲量達到最低開采規模和最低服務年限要求,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可轉為采礦權,不符合相關規定的,予以注銷。按上述要求,2017年底前全市探礦工作全部結束,2018年探礦權全部有序退出。
為啥保留部分石料礦?
滿足城市建設需求
據
西安市國土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礦業雖然不是西安的支柱產業,但建筑石料類礦山對支撐城市建設,滿足基礎設施和建筑市場的需求必不可少,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和建筑市場對建筑石料的需求持續增長。特別是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該市對礦山進行了數次清查整頓,多數有采礦證的礦山處于停產整頓狀態,加之各水系河道治理,建筑石料來源越來越受限,受利益驅使,全市非法開采砂石行為死灰復燃,屢禁不止。
據悉,藍田縣、戶縣、周至縣、高陵縣和臨潼區、長安區、灞橋區、未央區先后出現多處非法挖砂現象,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非法開采成本很低,防不勝防,甚至出現暴力抗法情況,亟待從全市層面采取疏堵結合方式,從根本上消除非法開采的市場空間。因此,短期內不可能全部禁止礦產資源的開采,在現階段保留少量礦山是必要的。
結合秦嶺生態保護、國家礦產資源利用的新要求,必須要采取強力措施,改變目前石料類礦山數量多、布局散、規模小、工藝落后的狀況,壓縮數量,提升工藝,環保跟進,走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之路,建設綠色礦山。
據了解,今年1月,省政府下發通知規定:“新建采石礦山生產規模不得低于10萬噸/年,年產10萬噸以下采石場要逐步關停。到2020年,關中地區每個縣保留1~3家、陜北每個縣3~5家、陜南每個縣5~7家采石企業。”
此次
西安市的整治方案符合省政府文件要求,而且將整治范圍從采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并提高了礦山設置門檻。為保障經濟建設需要,對保留的少量礦山,必須依法規范,嚴格監管開采行為。
廢棄采場怎么辦?
優先列入生態環境恢復項目
對整治中確定保留或整合后設置的礦山,必須足額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督促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主體責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采礦權滅失的廢棄采場,優先列入西安市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由區縣政府負責治理,同時積極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支持。著力推動礦山技術裝備升級換代,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禁止“擴壺爆破”“淺層爆破”“掏底崩落”和“傘檐式”等違規落后開采方式。
提升采石企業科技水平,大力推進機制砂生產應用,利用建筑水泥混凝土廢棄物、道路瀝青混凝土廢棄物進行協同處置再利用,做到資源綜合利用“吃干榨凈”,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編輯: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