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礦山治理經歷了大刀闊斧的階段,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的礦山整治中,大量小散亂的礦山被整治,光禿禿的荒山完成復綠。現在,遠眺長興的礦山,即使是在產礦山,都能遠遠看到大片綠色。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礦山治理經歷了大刀闊斧的階段,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的礦山整治中,大量小散亂的礦山被整治,光禿禿的荒山完成復綠。現在,遠眺長興的礦山,即使是在產礦山,都能遠遠看到大片綠色。
2013年以來,長興縣礦政管理工作已經連續兩年獲得全市考核第一,2014年1月和2015年4月,該縣在全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會議和全省礦山粉塵防治工作現場會上,均作為唯一的縣級單位作典型發言。
可以說,長興的礦山治理,已經通過自己的實踐檢驗,走出了一條打造“生態范本”的可行之路。
抓好源頭治理淘汰落后產能
減點、控量、生態、集聚,可以說是礦山治理的總體要求,通過規劃引導布局、關礦壓產降量、整治提升控違等手段,加強源頭治理,規范開采秩序。
抓礦山治理,長興從2005年就開始有行動。2011年,長興編制并實施了《長興縣礦產資源規劃(2011—2015)》,這在全省范圍內尚屬領先。這份規劃在前兩輪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生態優先的原則,強化了減點控量的要求,限定標高為礦地利用打下基礎,提高了準入門檻等等。
這一份規劃中,擴大了禁采區的范圍,并且增設了金釘子禁采區,縮小了采開區的范圍,“進一步向開采區集聚、限采區收縮、禁采區關停的目標靠近。”縣國土局地礦科科長王月昌介紹說,這樣一來,礦業布局更集中、更合理了。
關礦壓產控制開采總量是重要的治理手段。采礦權到期了,關;開采資源到量了,關;通過通知整改依然沒有改善,關。通過多項措施,從2012年底開始,長興礦山經歷了陣痛:2012年礦山整治前,共有礦山81家,到2012年底剩53家,2013年底剩37家,2014年底剩26家,2015年至今,共有在冊礦山24家。三年的關礦,累計壓縮年開采規模3540萬噸。
對現有的礦山,要加強實施管控,嚴格實施儲量動態實測和企業銷售月報等濕度,加強對礦山企業資源開采量的動態監督,年度開采到量的實行臨時休產。雖然礦山數量已大大減少,但是關礦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止,按照規劃,到今年年底要實現“全縣保留23家礦山、年開采規模總量不超過2400萬噸”的目標。
減少礦山數量的同時也要加強污染源的管控。2013年,在開展礦山企業轉型升級工作的同時,我縣也開展了涉礦山加工機組、碼頭的專項整治活動,“在這項整治中,一共取締了加工機組107套、碼頭87座。”王月昌說,通過整治,徹底實現了棄功能化的目標,既有效切斷了非法生產經營的利益鏈條,又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源。
這一點,很多居住在碼頭附近的人家特別有感觸。以前卸貨的時候塵土飛揚,家里的門窗都是能不開就不開,有時候碼頭半夜卸貨還經常被吵到沒法休息。經過整治之后,灰塵沒了,噪音也沒了,可以說一舉多得。
促進在產礦山轉型升級
目前長興共有在冊礦山24座,其中在產礦山15家,處于基建期的礦山9家。圍繞著“規模化經營、規范化銷售、現代化作業、清潔化生產、動態化治理”的“五化”總目標,引入“6S”現場管理模式,促進礦山轉型升級工作。
今年以來,長興縣國土局配合縣礦治辦完成了《2015年度長興縣礦山綜合治理四大行動實施方案》和《2015年度長興縣礦山企業誠信管理違諾扣分辦法》,在7月底前對15家在產礦山進行了3次突擊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譬如礦山粉塵防治公告欄設置不規范、水沖設施反應不靈敏、一級企業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等問題,現場責令企業限期改正。
針對礦山企業內部管理存在的問題,根據“6S”現場管理模式,縣政府和各礦山企業一一簽訂轉型升級承諾書。“環境整頓,開采宕面和生活區要科學布局;路面垃圾及時進行清掃、做到環境美化;培養員工養成好的工作習慣,要以人為本,和周邊百姓融洽相處;工作操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安全操作的要求等等。”王月昌說,將要求落到實處、細處,督促企業從一點一滴開始改變,“2013年以來,礦山企業光是建設輸送帶距離達到11.4公里,總投資達到9.45億元,改變了以往礦山的運輸方式,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同時,地礦工作人員每個月都要到各個礦山企業進行巡查,委托由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查,看看礦山企業有沒有按照規定開采等。每3個月要深入了解各個礦山企業的開采情況,有針對性地作出報告,“包括企業是否超量開采、有沒有按規定繳納復綠備用金等多個方面。”王月昌說。
在產礦山的綠化美化也很重要,到目前為止,長興縣15家在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100%,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0家。綠色礦山的創建也成為新設采礦權的必備條件。
目前正處于基建期的9家礦山則要從源頭做好綠色建設,長興縣國土局、縣礦治辦、縣環保局等多次聯合開展推進會,對基建礦山的企業工作規范進行了明確,“進礦道路要進行硬化,進出礦山企業要有噴淋裝置,開采前要拉出明顯的臺階,這些現在看來都是小問題的,到真正實施生產之后就會派上大用場。”王月昌介紹說,在產礦山企業中普及的粉塵濃度檢測儀器等,都要在基建礦山中推廣,并且將綠色礦山創建從鼓勵創建到應創盡創。
做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四邊三化、治水治氣、治霾315,這些名詞在很多人看來都只是嘴邊的一個短語,但是實際上,這些措施正在實實在在地給他們的生活帶去改善。
從2005年至今,長興已經完成100多座廢棄礦山的治理,尤其是2013年——2014年,長興完成了37座廢棄礦山的治理,大大改善了廢棄礦山的生態環境。
礦山關停后,首要就要對廢棄礦山進行坡面清理:削坡、清坡、掛網錨固等,主要是將碎石清理干凈。
等到坡面清理完成,就要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等方式分別進行治理。
“有一部分廢棄礦山根據地理位置和鄉鎮的規劃,用以工業建設了。據統計,2013年以來,已經利用廢棄礦山整治騰出工業用地3560畝。”長興縣國土局生態治理辦主任顧成賢說,煤山鎮的青創園,超過1000畝的土地均為廢棄礦山,另外還有李家巷鎮的黃山和青草塢粉體企業平臺、和平鎮的豐源礦、龍山街道的渚山礦等,廢棄礦山平整后建設工業廠房,引進一些高產出、低能耗的生態型企業,成為礦山治理的一個有效方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工業用地占用耕地的數量。
而針對復綠的礦山,就要進行一個重要步驟:客土基材噴播。客土中含有營養劑、粘合劑、土以及種子。營養劑和粘合劑主要是為了提高泥土肥力和減少泥土掉落,土主要為東北炭土,這是一種有機土,有利于植物生長,當然還會混合一定比例的當地土。種子主要有樹木、花、草等16個品種。
“噴播完成之后,基本上15天左右,就會有草芽長出來了,草本是長得最快的。”顧成賢說,一般來說,除了冰凍、干旱和太熱的天氣,其他都可以進行噴播,適合持續作業。
今年以來,長興已經對洪橋鎮、煤山鎮等地的5座礦山完成了復綠工作,在改善生態的同時,也減少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隱患。此前,長興就有廢棄礦山發生過小型泥石流。
植被生長是復綠的第一步,之后就是工作人員的養護。養護時間共有2年,第一年工作人員每周都要對復綠礦山進行檢查,看看苗木是否有枯死、被雨水沖毀等現象,如果有,就要及時進行修復和整改。平時則要對苗木進行澆水、施肥、打藥、修剪等,觀察苗木生長的穩定性。
這樣過去一年,到了養護的第二年,就要進行停止養護一年。看起來有點拗口,但是對植物來說很重要。“第二年我們只對苗木進行修剪,不澆水、不施肥、不打藥、完全讓它們原生態發展,我們叫作停止養護一年。”顧成賢說,復綠的最終目的是要修復生態,因此要減少人工對生態的影響,“2013年復綠的那一批礦山,現在上面的樹都有幾米高了。”據顧成賢介紹,2013年至今,礦山生態修復已經完成治理項目37個,邊坡復綠463.1萬平方米,投入資金2.79億元。今年計劃再投入7800萬元,生態治理115.8萬平方米,目前已經全部開工并完成75%的工程量,到年底確保廢棄礦山治理率在95%以上,提前5年完成省定的90%的治理目標。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