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了引導建材行業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實施《指導意見》,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
《指導意見》反映了行業發展需求,也是對行業工作的肯定和政策支持
記者:任何一個政策性文件的出臺,都會有它特殊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這次“國辦34號”《指導意見》的出臺也一定有它的社會背景和行業背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對建材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文件,請您先介紹一下《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
喬龍德:首先,《指導意見》的產生是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實體經濟產能嚴重過剩、效益下滑做出的整體部署。不只是對建材行業,還包括鋼鐵、煤炭行業。建材行業作為調結構、去產能的主要產業,放到僅次于鋼鐵、煤炭之后第二個層面,足以說明國家對建材極高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建材行業累積的結構矛盾和經濟增長形勢的嚴峻程度。在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向縱深轉折,以供給側改革推進去產能、補短板、調結構和穩增長的關鍵時刻,國務院出臺《指導意見》,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據。
其次,《指導意見》是近2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專門為建材行業發展與結構調整做出的指導性文件。在這個文件出臺之前,國家有關領導和有關政府部門多次聽取中國建材聯合會的專門匯報,了解行業現狀,聽取行業呼聲。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王勇專門聽取了中國建材聯合會關于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我們匯報了“去產能、穩增長、增效益”的路徑和措施,這也是國務院領導近20年來第一次專門聽取建材工業的匯報。之后,國務院領導又委托發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門多次聽取行業協會、大型建材企業的匯報,對當前建材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和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就壓減過剩產能、加快轉型升級、補短板、行業自律等重要問題,專門征求和聽取了中國建材聯合會的建議和意見。因此這次出臺的《指導意見》,充分反映了建材行業的實際,既是當前的重點工作,也是長遠的工作指南。
應該讓行業讀者了解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曾聽取過我們(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關于“三年不上水泥”的匯報,再之后一直沒有獨立聽取過建材工業的詳細匯報,也沒有單獨出過一個專門針對建材行業發展的文件。這一次,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單獨出臺一份《指導意見》,這意味著建材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都很突出,它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建材工業的關心和支持。
記者:縱觀中國建材聯合會這幾年組織與開展的主要工作,基本上是圍繞《指導意見》中提到的調結構、去產能、補短板開展各方面的工作,前幾年已經開展了甚至比《指導意見》中提到的內容更為寬泛、更為具體與深入的工作。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指導意見》的發布,也是對聯合會近幾年的工作給予了方向上的肯定和政策上的支持?
喬龍德:這樣理解也可以。應該說,《指導意見》中表述的建材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主基調,正是建材行業和聯合會系統近幾年來的工作重點和方向,行業上下也正在圍繞這些方面有條不紊地開展相關工作。
首先,中國建材聯合會早在2012年就提出把“三新”即“創新技術、創新政策、創新標準”作為行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主旋律,進而召開行業科技、標準創新大會等一系列舉措。2014年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兩個遏制”,抓住堅決淘汰落后這條主線,一個是遏制新增產能,一個是遏制經濟效益下滑;“兩個加快”,加快創新新型干法水泥和中國浮法玻璃技術裝備的研發步伐,加快建材新興產業的發展。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這次《指導意見》中對“遏制新增產能”“補短板”“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穩增長”“提高經濟效益”等主要內容很多都采納了中國建材聯合會向國家工信部、發改委上報的專題報告中的具體意見。
其次,在我們報送的專題報告中,聯合會提出了淘汰落后的4條新標準,這次《指導意見》采納了我們的建議,即環保、能耗、節能、質量(同時又增加了“安全”)等國家強制性標準,來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要關停污染物排放達不到要求或超總量排污的、能耗超限額的、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條件達不到要求的且經6個月整改仍然不達標的生產線。
第三,我們提出取消32.5水泥,這次《指導意見》也有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采納,提出“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再有,在中國建材聯合會制定的供給側改革方案中,我們曾響亮提出對新增產能要遏制并提出了停止執行“產能置換”,當時不被一些同志理解,現在這個內容也被寫在《指導意見》里頭了,說明我們的意見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第四,行業里一直支持發展新興產業,提出“補短板”要向綠色、新型、高端發展,《指導意見》中在開發新型材料部分也都有提到,接受了我們的一些意見。應該說,我們對行業提出的重點工作和內容絕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被采納了。
第五,這次《指導意見》中明確地提出了加強行業自律。這讓我們感到興奮和寬慰。近兩年,協會為了行業利益和企業利益,硬是冒著風險、頂著壓力、單打獨斗搞行業協調自律,召開上百次會議,有些大企業還為此受到一些部門的多次約談。這次以國辦的名義來要求行業自律,行業自律能夠響亮地喊到國務院文件中,這對我們是一種解脫,也是對協會工作很大的支持。
第六,《指導意見》在最后提到了發揮協會作用,在一份行業結構調整的文件中單獨強調協會工作,也是對協會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說明協會在行業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因為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能夠反映企業呼聲,提出的政策建議貼切實際。
總之,正因為聽取了聯合會和行業中的意見和要求,吸納了聯合會一系列的報告和匯報中的內容,使《指導意見》的出臺很接地氣,完全符合行業發展需求,是一份對行業工作指導性極強的國務院文件。當然對我們來說,這些恰恰都是聯合會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要進一步推進與做好的事情,也說明我們這幾年的工作得到了國務院和政府部門的認可,是對聯合會工作的肯定。
調結構、去產能、補短板、組織行業自律是我們下一階段工作的主攻方向
記者:過去,中國建材聯合會每個季度都召開經濟活動分析會、行業經濟形勢與結構調整論壇、遏制新增產能和去產能區域座談會、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結構會企攻關會、“兩個二代”攻關現場會等,每年花費很多精力和成本,現在《指導意見》的出臺,會不會讓我們的工作更輕松一些?下一步,我們的工作主攻方向是什么?
喬龍德:《指導意見》進一步指明了行業發展的方向,并將推動建材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推進建材行業轉型升級,所以建材行業要珍惜這個機會,把《指導意見》學習好,貫徹好。
我們之前開展的工作,不管是行業內部進行的還是向政府部門提出的政策要求,總體上《指導意見》都提到了。《指導意見》出臺后,我們還要馬上調整工作部署,增加工作力度。例如過去我們上報了政策要求之后,每月去跟蹤催促,現在不僅要爭取與推動中央政府出臺政策,而且要組織行業內的力量推動各級政府出臺具體的實施政策,否則意見要求很難落地。
我們下一步的任務會更艱巨。下一步建材行業工作的重點是調結構,其中一個是去產能,一個是補短板。這兩個問題做好了,行業穩增長就有了支撐和希望。
一是遏制新增產能壓減落后產能,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經濟效益下滑的關鍵問題。建材各產業都要制定淘汰落后產能的標準,列出淘汰總量和實現的時間表,要設立去產能的專項基金,用標準和經濟的手段去產能。用新的標準來實現優勝劣汰。按新標準定義,“十三五”前三年可以淘汰落后水泥產能5億噸以上,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產能2億重量箱以上,有效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
去產能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產能不去除,新的產能增長不遏制,這個行業談穩定增長、調整結構、經濟效益上升是不可能的,是沒有前提的。產能過剩只能造成低價競爭,產能越來越多,即使限產停產了,也并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停產是迫不得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無奈的措施。所以,一定要遏制新增產能。前兩年,中國建材聯合會和專業協會頂著巨大的壓力對新增產能進行媒體曝光和行業曝光,中國水泥協會、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都沖在第一線。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體會很深,去產能確實有相當的難度和相當的工作量。行業認為不合規的,一些地方或企業卻認為是市場行為的,需要統一認識更需要具體的去產能補貼辦法和限制碳排放量等強制手段多管齊下。
去產能是當前工作的關鍵,協會系統責任很大。要堅決遏制新建產能,大家要對新建產能群起而攻之。落后產能如何淘汰,這將是貫徹《指導意見》的關鍵問題。所以協會系統責任很大,要盡快推動各地政府制定淘汰落后的政策出臺,過去有過國務院的38號文件和41號文件,沒有剎住新增產能,也沒有大幅度地淘汰落后產能,光有《指導意見》缺乏具體操作辦法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協會要通過積極的能動作用推動各地政府出臺具體措施,出臺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也可以按照5條標準去落實,也可以組織大企業去兼并,全國差異很大,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說來說去,政府要出政策,協會要有能動性、有作為。去產能關鍵是不再新增和淘汰落后,這既是調結構的關鍵,也是經濟效益增長的關鍵點。
二是補短板。發展新興建材,推進綠色建材生產與應用,發展高端產品,使新興建材總量和比重不斷增加,真正實現結構調整的目的。要研究開發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等基礎材料,包括優質傳統建材改變功能、性能,成為新興建材的產品,到“十三五”末爭取同口徑的建材新興產業占整個建材工業增加值的50%。
補短板的第一方面是發展新興產業。我們布置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對已經有的新興產業,包括“十二五”科技攻關已經取得成果的,沒有產業化規模化的,往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搞出一批來。第二板塊,要研發高端的新興產業,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比如碳纖維、石墨烯,比如高端的海上用的、電力交通用的高科技復合材料。第三板塊,已經延伸出去和有條件向其他領域延伸的,要向其他行業延伸。將來交通越來越重要,包括汽車和輪船海運,還有軍工、新能源、電子等領域,我們要向外滲透,建材的概念不完全是建筑材料。第四板塊,把傳統的建筑材料,通過改變功能和性能,使之能成為新興產業。今年6月份,我們將召開有關專家會議,具體論證新興產業的發展領域和產品導向目錄,要具體到怎么做、誰來做。2013年的時候,我們搞了新興產業發展的七大領域,這次在框定的領域的基礎上還要定出項目和產品,使之具體化。七個領域中重點發展的產品領域、發展什么,都要把它具體化,要拿出產品導向目錄。
補短板的第二方面是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和應用。去年工信部和住建部發文之后,我們已經完成初稿,今年上半年,一是要拿出綠色建材行動方案,中國建材聯合會、其他專業協會都要拿出各產業的行動方案,要講清綠色涵蓋的范圍、目標;二是要在界定綠色建材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界定達到綠色的標準是什么;三是搞出綠色建材標識;四是制定綠色建材評價體系。綠色建材的工作道路還很漫長,不會一蹴而就,還要持續很多年。
另外,一些輿論混淆了“新興產業”和“綠色”的概念,這不完全是一回事,傳統建材也有綠色的。綠色是根據綠色建筑的要求,向高品位、低碳、可再循環和低排放的形式邁進。綠色現在剛要起步,路還很長,不能把它看簡單了,它是漸進的,不是靠號召出來的。綠色是具體的,也是動態的,你今天生產的綠色是綠色,明天達不到標識評價標準就不再是綠色,所以只有綠色產品,沒有綠色企業。
補短板的第三方面就是向高端發展。水泥將來要向海洋工程發展,向特殊環境能夠經受考驗的功能和質量要求發展;玻璃要向高端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發展,我們有五分之三的全球產量,但只有五分之一稍多的經濟效益,這就是我們要搞深加工的潛力;復合材料將來進入的方向是飛機、汽車、輪船,風電葉片我們已經形成氣候,而且占據了國內大部分市場。
補短板還要補充一個觀點,就是短板有宏觀的、有微觀的。宏觀上,在行業中就是新興產業、綠色建材高端產業;微觀上,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降本增效、技術提升,要轉向服務產業鏈、深加工、提升管理水平。每個企業都要找到自己的短板,這樣穩增長就有了可靠來源。
行業自律要強化,好的典型加以推廣,壞的典型加以曝光
記者:過去,聯合會在行業引領、協調、服務的作用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原因是您提出的創新引領戰略在實施中起步早,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而且環環相扣都有支撐內容。現在,《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發揮協會作用,要加強行業自律,在這些方面您有什么新的想法?
喬龍德:這次《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行業自律。我們之前也做過一些工作,但還沒有全部到位,因此這次要借《指導意見》的春風,進一步強化行業自律,引導企業規范經營,公平競爭。
最近水泥協會出臺了3個東西。一是自律公約;二是區域協調治理辦法;三是分為6個大區協調,水泥協會每個部門以上負責人作為區域協調人之一。今后只有這3個辦法還不夠,還要讓大企業自己拿出辦法,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比如中建材那里出一個大企業之間相互產能置換的辦法,來提高集中度;海螺(248.6元/噸,-0.32%)集團那里出一個大企業之間相互持股的辦法,等等。今年水泥協會還將有5項措施出臺,玻璃協會也要緊跟其后。今年7月份,水泥行業要在新疆開工作會。新疆的新增產能已經堅決不干了,政府已經對水泥價格提出不低于300的限價。新疆的一些做法我們可以拿來推廣。
除了自律公約、行規行約、區域治理、行業對標、遏制無序跌價、無序競爭等正在做的工作之外,行業自律還要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也要拓展與創新。要在實踐中創新各種有用的辦法,下一步我們要開會統一認識,更好地發揮大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作用。以前缺乏內容支撐,現在要把內容具體化,協會和大企業的作用要分設出來,要方向明確,避免形成空口號。行業自律在我們行業的建設還比較薄弱,大家在這方面的思想觀念還比較淡薄,還缺乏統一的行動基礎,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好、貫徹好《指導意見》精神。
總之,一個是補短板、一個是去產能,一個是自律,這些關鍵點,我們聯合會正在做。《指導意見》出來之后,建材工業結構調整方向更明確了,目標更清晰了,使行業工作取得了共識,統一了思想,增強了信心,也有了新的辦法和路徑。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盲目樂觀,不要理想化,開幾個會、表幾個態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認真領會《指導意見》精神,要腳踏實地,拿出具體好操作并實施后有用的辦法貫徹執行,要落地有聲,要抓鐵有痕。
拓展閱讀
編輯:趙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