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5)》。這是該院繼2014年發布首份《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4)》后,專門針對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領域,出臺的第二份年度報告。《報告》對2015年我國礦產資源狀況及其綜合利用基本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
近5年來,我國尾礦年排放量高達15億噸以上。雖然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趕不上新增量。為此,國土資源部等職能部門緊扣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集中發力,連續出臺引導性和激勵性政策,增強政策執行的落地效果。
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5)》旨在讓全社會全面地了解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年度工作進展和發展趨勢,幫助礦山企業掌握相關法規政策、技術裝備和標準規范,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這份《中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5)》的出臺,呼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不難看出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將成為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長期堅持的方向。
現狀:綜合利用潛力巨大
中國礦產資源稟賦具有“三多三少”的特點,即貧礦多富礦少,低品位難選冶礦石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單一礦種的礦床少,共生礦床多。多年來,礦業開發重經濟效益、輕生態保護,加之監管手段單一等因素與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了中國礦業整體粗放式經營的現狀。同時,“十二五”期間,礦產品價格整體進入下行通道,伴隨著礦業領域產學研結合的進一步深化, 礦業企業對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和礦產綜合利用率等“三率”進行挖潛, 既達到降本增效目的,也進一步“減排”了安全環保方面的壓力。
資源開采難度加大,開采回采率穩中有升。2003年到2013年是礦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里,中國礦業的產值翻了四翻。大規模的資源開發,使我國主要礦山的開采深度逐漸加深,開采品位逐漸降低;礦體形態、產狀變得復雜;資源開采難度進一步加大,但開采回采率處于較高水平,部分礦種表現為穩中有升。
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于排放增速,但累積堆存數量巨大,綜合利用大有可為。據《報告》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尾礦和廢石累積堆存量近600億噸,其中廢石堆存438億噸,75%為煤矸石和鐵銅開采產生的廢石;尾礦堆存146億噸,83%為鐵礦、銅礦、金礦開采形成的尾礦,這部分尾礦中,稀貴金屬含量比較豐富,綜合利用價值較高。
《報告》指出,近5年來,我國尾礦年排放量高達15億噸以上。雖然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趕不上新增量,并且受礦業市場影響,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尾礦利用增速出現大幅下降。數據顯示:我國尾礦綜合利用率僅為18.9%,主要用于充填開采和建材。
大宗礦產品價格下跌,部分礦產的綜合利用產值回落。2012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大宗資源產品需求下降,價格回落;全國礦產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產值略有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部分礦種綜合利用產值出現下降。2014年,全國礦產資源(非油氣)綜合利用產值雖高達1285億元,但同比僅增長2.8%,增幅與2013年持平。其中,2014年金礦、磷礦和鐵礦的綜合利用產值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別為45.9%、61.6%和42.9%。
解決:政策引導、產學研結合
在具體政策方面,國土資源部等職能部門緊扣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戰略,在“十二五”期間,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集中發力,連續出臺引導性和激勵性政策,增強政策執行的落地效果。
《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制度建設,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一是在繼續實施《資源綜合利用目錄》、《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政策大綱》、《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的基礎上,相繼發布實施了《“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等,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多方位部署;二是國土資源部不斷加強制度創新,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制定并實施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行動計劃》,連續發布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加快提高礦山領域資源利用效率。
二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逐步由秩序監管轉向開發秩序與合理利用監管并重,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三是構建標準體系,連續發布22個礦種“三率”最低指標要求。2015年4月1日,國土資源部發布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指標及其計算方法》(DZ/T0272-2015)正式實施。該行業標準界定了固體非能源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過程中主要技術指標,為全面評價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供指南。
至今,國土資源部已發布4批共22個礦種的“三率”最低指標要求,基本形成了重要礦種的“三率”指標體系,由此,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有了“最低要求”和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紅線”,也有了礦產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設計的依據。
通過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探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模式。截至2014年底,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方面,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48.8億元、企業配套資金949.87億元。實現了八大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九大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新模式,成功探索礦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單位增至661家,35家礦山通過驗收。2014年8月,《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辦法(試行)》印發,明確綠色礦山九大基本條件。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分四批確定了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35家礦山通過驗收。
技術裝備目錄相繼發布,鼓勵資源綜合利用的重大裝備自主研發。近年,國家先后兩次修改并發布了《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指導目錄(2012年版)》和《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14年版)》。
科技進步成為攻關的主要載體。近年來,我國產學研結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據統計,目前已有133個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到40個示范基地的平臺建設,聯合設立了41個研究中心、10個重點實驗室、7個院士工作站、6個博士后工作站或人才培養基地,共設立科研項目203個,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0余項。
產學研的有機融合促進了不同層面的技術攻關,突破了多項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技術難點,將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難利用資源變成了經濟可采資源,資源經濟效益顯著。
問題:機制問題亟待突破
盡管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法制建設、標準體系、市場調節、技術研發與應用、激勵約束等環節還存在制約因素。
一是礦產資源相關的法規制度建設還有待完善。特別是當前礦產資源法中對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要求過于原則,缺乏操作性,政策制度沒有形成合力,各類規劃之間尚未實現有效銜接。
二是礦產資源利用技術的創新尚不能滿足新要求。技術攻關能力不夠、轉化率不高,技術研發與企業需求之間銜接不夠,已成為制約我國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經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要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一是要加快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打通礦產資源管理與礦業管理,實現統一監管,有效解決資源粗放利用和環境擾動問題。二是完善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建設。加快推進《礦產資源法》的修改進程,解決包括產權歸屬和礦業權設置等在內的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中的相關法律問題。三是加快技術攻關與技術推廣平臺建設。四是完善綜合利用的經濟激勵政策。五是加強行業自律和輿論監督,提高礦山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編后語:近5年來,我國尾礦利用增速明顯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趕不上新增量,尾礦綜合利用率亟待提速。工信部在去年年底發布通知啟動2015—2016年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重點項目推薦工作,重點支持包括資尾礦綜合利用在內的五大領域,由此也表明隨著國家對尾礦資源重視程度的提升,未來尾礦資源綜合利的規模與前景十分可觀。
3月9—11日,由中國砂石骨料網和廣東鴻威國際會展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廣州)砂石、尾礦與建筑廢棄物處置技術設備展”將在廣州琶洲展館舉辦。屆時,來自國內外的諸多知名企業將展示代表自己先進技術的產品,歡迎各位同仁前來參觀指導,共同探討尾礦與資源綜合利用,促進行業發展與進步。
編輯: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