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到了,由于小朋友們很少上微信,我的朋友圈、群聊里都是突然冒出來“蹭”童年的大孩子們。作為砂石行業的一名小編,我想著要不也蹭個熱點?這樣想著,“熊孩子”的形象在腦海中活躍了起來,鬧的我頭疼。
他們“活潑可愛”,在需要安靜的公眾場合旁若無人地大喊大叫;
他們“天真無邪”,旅游時得意地在文物上刻字——“到此一游”;
他們“無憂無慮”,把共享單車當成“碰碰車”來玩。
這樣一看,曾經不可或缺又十分任性的砂石行業與熊孩子們何其相似:
她“嬌小玲瓏”,小小身量滿屋跑,小規模、大數量難以管理;
她“古靈精怪”,看上什么就拿什么,開采許可證拋在腦后;
她“精神十足”,鬧騰起來攔都攔不住,揚塵紛飛宛若仙境。
有意思的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在想:“我什么時候才能像大人一樣啊?”而成年后卻在六月一號這天懷念童年,某個缺乏素材的小編還在蹭六一的熱點。
“你最懷念哪個年代?”
“小時候吧,無憂無慮的,每天干壞事,人家也抓不到。”
是啊,童年多好,有來自家人的關懷與寵愛,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發現,還有可以一起無法無天的伙伴。但我們十分清楚,長大并不是個選擇題,長大意味著要承擔責任。
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都需要砂石行業成熟起來,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責任等方面擔起重任。
選擇“任性”雖然省力,但唯有負重前行才是砂石這一古老行業最走心的選擇。從近幾年砂石行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來看,砂石行業確實已經開始退去稚嫩走向成熟。
編后語
“小時候,我極力裝得像個大人;當我已經不再是小孩的時候,我又希望像個孩子。”小編將列夫·托爾斯泰的這句話送給所有的大孩子們。
至于砂石行業,還是讓她慢慢成熟起來吧。
部分內容來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