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勝杰,國土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陳建軍率由國土、環保、安監和桂林市、河池市、賀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防城區、合浦縣等市、縣(區)有關負責人組成調研組,赴廣東省梅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就當地采石采砂管理、采石場空間規劃布局、開發利用、準入條件以及礦山復綠、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工作進行考察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實地考察了廣東省梅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多個采石企業和廢棄礦山的開發利用情況,并與當地政府、企業座談,了解采石采砂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考察團在廣東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大密石場調研
考察團與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梅州市國土資源局座談
梅州市經過多年整治,全市采石場管理實現了從小、散、亂到相對規模化、規范化、依法有序開采和常態化管理的轉變。從2003年到2016年,礦山數量從325家下降到98家,規模和產量反而成倍增長。
在梅州市考察期間,調研組一行先后到梅江區長沙鎮大密石場、梅江區客天下廢棄石場治理恢復現場以及梅縣區南口鎮車陂村、扶大鎮三豐、三葵廢棄石場治理現場調研。調研組成員對梅江區三角鎮棺財潭、東升廢棄石礦成功開發為客家小鎮文化旅游區,梅縣區扶大鎮三葵廢棄石礦區開發為福晉養老公寓,扶大鎮三豐和南口鎮車陂廢棄石礦區建成工業園區的成功做法表現出濃厚興趣。
梅州客天下小鎮
湖州市于2005年底出臺《關于創建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逐步探尋出了一條“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學規范,穩步推進”的綠色礦山建設路子。截至2015年底,湖州市已建成綠色礦山63個,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3個、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5個、省級綠色礦山23個。
通過以“減點、控量、集聚、生態”為原則,以建筑石料、石灰巖等優勢礦產為重點,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全市礦山總數由2010年的305個減少到2015年底的74個,減幅達76%,全市大中型礦山占比從57%提高至80%;礦山平均年開采規模從2010年的44.1萬噸提高到110萬噸。
考察團在浙江省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調研
廣西國土資源廳文章稱:建筑石料從開采輸送到車間加工粉碎再到廢渣廢水綜合回收,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在這個行業堪稱標桿,既樹立了礦地和諧的典范,原料采掘又真正做到吃干榨凈。2013年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負責人在現場考察時稱贊“新開元在合理化開采、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環保生產方面已達到石礦業國際一流水平!”
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是上海建工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年產建筑石礦400萬噸,公司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實施毫秒微差逐孔起爆技術、高精石料加工技術、廢渣廢水綜合回收技術、無塵無尾礦核心技術等。目前該公司生產的不同規格的石料源源不斷輸送到華東地區,用于建設機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橋梁和混凝土預制管樁、紫砂制品、加氣磚的深加工。
在調研座談會上,黃勝杰指出,先進省份在開展采石場采砂場整治管理中取得的經驗值得廣西認真學習思考,為廣西下一步加強露天非金屬礦,尤其采石場采砂場的規劃、布局、開發利用、生態修復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廣西要破解當前采石場“散、小、弱”的局面,除了學習借鑒外省成功的經驗做法以外,還要結合自身實際,科學規劃好采石場和采砂場的布局,要從自治區層面出臺一份指導性、規范性文件,確保廣西的采石采砂科學有序合理發展。
考慮如何把采石場特別是城市周邊的采石場開采之后的廢棄土地有效利用起來,減少因項目建設占用耕地資源的壓力,為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廢棄礦山土地、節約土地資源探索出一條新路。
陳建軍表示,此行調研的目的就是通過考察學習外省成功經驗,為下一步謀劃布局廣西的露天非金屬礦山在規劃、設點、開發利用、生態修復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參考借鑒。有關部門在管理方面,要圍繞“放、管、服”,把該下放的堅決放下去,把該管的嚴格管起來,同時做好跟蹤服務工作。
賀州市人民政府、桂林市人民政府、河池市人民政府,防城港市防城區、合浦縣人民政府負責人在發言中表示,此次調研,很好的打開了工作思路,對做好轄區采石采砂場管理增添了信心,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漓江流域采石場整治和非金屬礦山綜合治理等具有指導意義。
廣西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黨組成員鄭杰忠,環保廳副巡視員曹伯翔,安監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陳家良等一同調研。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