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工農路建設項目現場,挖機源源不斷地將建筑廢料送上處理線,進行破碎、篩分,處理成不同等級的再生材料。
據介紹,這是南京市首條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線,每天可以生產再生材料2000噸,部分直接銷售,用作二級以下公路的鋪路墊層材料;另一部分則進入不遠處的配料站,攪拌后進入制磚機,制成標磚。
“我市每年拆遷老舊建筑產生千萬噸以上建筑垃圾,一方面占用土地資源、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大量可利用資源被白白丟棄,令人痛心。”東南大學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研發中心顧問王重義,曾多次調研建筑垃圾處理問題。
事是好事,可在現實中,建筑垃圾再利用卻面對重重難關
“生產了30余萬噸再生材料,但銷售很不樂觀。”華僑城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生產線的所有者、南京富源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杰說,“很多下游廠商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但在現實面前,卻只能選擇謹慎。”
南京瑪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該公司董事長臧小英說,隨著南京市禁采天然石材,石料價格10年來已由20元/噸左右漲到了100元/噸,企業迫切需要尋找替代原材料。但建筑材料有自己的質量標準,目前的行標都是針對天然材料制定的,再生材料不能簡單套用。因此,使用再生材料的產品質量是否合格,沒有標準去判別,對建筑行業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風險。
“另外,使用再生材料,企業要增加投入進行材料配比等研究,在銷售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慎重。”她說。
按照我們實驗室和第三方機構的檢驗,再生材料在一些指標上雖與天然材料有差距,但完全可以通過添加級配滿足部分道路和建筑的安全需要。目前,安徽等省已出臺了地方性的質量標準,相對而言,南京地區還無‘法’可依。”東南大學建筑材料系博士祁兵說。
建議:盡快出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實施細則
王重義告訴記者,2015年2月南京市已出臺《建立廢棄資源利用補償機制實施方案》,當時要求盡快制定具體政策細則。但截至目前,相關方案仍在討論階段。
“建筑垃圾再利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推行宜早不宜遲。”他建議,南京市應盡早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調研,摸清全市建筑垃圾的分布、構成、數量及處理情況,探索資源化利用模式;出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推動建筑垃圾減量和再生資源產業發展。例如,可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建立繳納建筑垃圾清運處置費制度,作為辦理動遷及建設手續的前置條件。
江蘇省建筑材料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蔡忠東表示,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探索、開發再生資源,且產品已經相當多樣化。相對而言,南京市的產業發展相對還比較落后。南京可發揮科技人才優勢,組織駐寧高校院所開展先進實用的工藝技術裝備研究與推廣,深度開發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通過政產學研合作,培育壯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產業及合規范的、上規模的建筑垃圾處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