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上21時40分,隨著最后一艘浮吊“皖含山工133”正式撤離上海,歷時4個月的黃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工作劃上了圓滿句號。浮吊作業正式成為黃浦江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歷史。
黃浦江上游浮吊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內河港區配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浮吊承擔了黃沙等建材中轉過駁的角色。截止2016年底,黃浦江上游浮吊總數達到196艘,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億噸,是上海市及蘇南、浙北地區黃沙建材的主要轉運水域。但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發展,浮吊對黃浦江通航安全、沿線橋梁管線以及飲用水源安全的影響也日益顯現。
隨著上海對黃浦江兩岸規劃功能的調整,浮吊作業也正在成為黃浦江轉型發展的瓶頸和障礙。
2016年12月30日,上海市交通委會同海事、公安、環保、水務等部門發布了《關于禁止在黃浦江及其支流設置浮吊設施的通告》,正式啟動黃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工作,自2017年2月15日起,黃浦江上游浮吊設施全部停止作業并限期自行退出。
浮吊沒了 砂石料轉運怎么辦?
黃浦江浮吊在砂石料的水路運輸中僅起到大船到小船的中轉過駁功能。浮吊遣散后,大船可以在上海港有條件的正規碼頭進行接卸,也可以在長江等其他水域換裝小船后再進入上海內河碼頭。據文匯報報道,目前,上海市碼頭吞吐能力富足,完全可以接納和消化現有砂石料的運輸量。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