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包括河砂、江砂、湖砂在內的天然建筑用砂開采受限,價格暴漲,機制砂成為熱議話題。人工破碎巖石制砂是全新概念嗎?并不是,在我國機制砂至少已經有近60年的應用史了!
節選自水電九局60周年系列報道“輝煌60年”系列“環保砂石篇”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當時國內外水電站建設的砂石,通常采用河床的天然砂石。然而,在壁立千仞的貓跳河高山峽谷中,河床深切,無天然砂可采,一級紅楓水電站選定為木斜墻堆石壩。
貓跳河一級紅楓水電站
在坊間,一度盛行著這樣的一句話:日夜奔流不息的貓跳河,流走的都是煤和油。開發貓跳河對于電力匱乏的貴州來講,不僅能夠滿足一時的電力需求,也為大力開發烏江,甚至喀斯特地區水能提供經驗和技術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堆石壩因工程量較大已跟不上水電大開發的形勢。1959年4月,水電九局便組織技術人員就地取白云巖破碎試驗,并與廣西、四川、貴州的天然砂做了大量對比。試驗證明,用白云巖砂骨料拌制的C17和C20混凝土優于四川長江的天然砂,于是提出在三級修文修建一座壩頂溢流混凝土拱壩。
貓跳河二級百花水電站
因貓跳河沒有足夠的天然砂石料作為混凝土材料,同時也不具備遠距離運輸的能力,捷克專家要求改為堆石壩,而蘇聯專家與貴州省水電廳、水電九局共同研究后認為,從壩址的地質與地形條件上分析,建設混凝土拱壩更為經濟快捷。經過反復試驗,九局生產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制造安裝了國內最早的人工砂石系統,并于1959年8月通過驗收。
該系統采用錘式破碎機制砂工藝,生產出合格的建筑砂,并成功應用于貴州貓跳河流域梯級水電站建設中,一舉打破了外國權威水電專家在喀斯特地區“不可能使用人工砂石骨料澆筑混凝土”的論斷,中國第一代人工制砂技術由此誕生!
水電九局早期的《人工砂的生產與使用》手稿(部分)
筑壩材料的解決大大加快了筑壩速度,水電九局僅用1年6個月就建成了1座49米高的混凝土拱壩,這在當時是一個奇跡。建成后的貓跳河三級修文電站,成為世界上喀斯特地區首座溢流拱壩,兩年后也順利通過特大洪水的考驗。
如今,運行了將近60年的修文電站,依舊風光無限、安然無恙。這些鐵的事實有力地印證了人工砂的穩定性和優越性!
點擊閱讀“輝煌60年”系列“環保砂石篇”全文: